中國古代優秀烹飪飲食文化
中國的烹飪飲食馳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樣多,卻不知道中餐內在的好處。介紹中華民族烹飪飲食文化的傳統,彰顯中華民族創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遼墓壁畫“備茶圖”
烹飪飲食——影響人民生存的第一要義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烹飪飲食是最重要的文化。這是因為,飲食是人類自己創造又造就了人類自己的第一要義,是人類能夠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首要條件。世界各國的烹飪飲食文化各具特色;而數千年中華文化中積淀、蘊藏、發展出的鮮明而獨特的烹飪飲食文化,更是令人嘆服。在現代,中國的烹飪飲食已經馳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樣多,卻不知道中餐內在的好處。介紹中華民族烹飪飲食文化的傳統,彰顯中華民族創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墨子所說的飲食對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自然是有了農耕以后的熟食?!豆茏印氛f:“黃帝鉆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疾?!边@更是明確說明有史以來所記載的“飲食”都是舉火以后的火食。有火就有烹飪,所以,烹飪和飲食并提,才能說明這項文化的傳統。
烹飪飲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說小了,烹飪和飲食的原始動力不過是為了果腹——自己吃飽,也讓下一代吃飽。就個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時即使頓頓山珍海味,天天雞鴨魚肉,也不過一日三餐;貧困時端著一個大碗稀湯,抓住一塊雜面干糧就是一頓飯。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起來都屬于生活瑣事。說大了,它關系國家富強和戰爭勝利?!渡袝ず榉丁氛f,天帝賜給夏禹一種治理國家的大法,稱作“九疇”,其中的“農用八政”,說的是8種管理國家的日常政務,第一項就是“食”。治理國家,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人民的“飽食”?!吨芤住な舌尽返南筠o說:“夫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民之所以仰觀乎君上者,為其能食我也?!?/p>
正史記載,有很多關于“民以食為天”的記載,“食”直接關系到戰爭的勝利和國家的治理。
楚漢相爭時,劉邦多次在滎陽、成皋被項羽圍困,因此想放棄成皋以東的地盤,屯兵鞏、洛來和楚軍對抗。說客酈食其給劉邦獻策,讓他趁項羽不經意時收復滎陽;因為在滎陽西北敖地山上有一個糧倉,各地往此地輸送糧食已有很長時間,能占有敖倉大量儲備的糧食,其他的軍事行動有了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才可立于不敗之地。劉邦接受了他的建議,先有了充足的糧食,再加上正確的軍事措施,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后,對農業十分重視,多次親耕勸農,元嘉二十年(443年)下詔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一夫輟耕,饑者必及,倉廩既實,禮節以興。”這就是元嘉之治一切政令的基礎?!懊褚允碁樘臁钡挠^念,雖從帝王的御權之術而來,卻是亙古不變的大實話。
烹飪飲食意義之大,關系到政治、經濟、軍事,與生產密不可分。其“小”的意義,也不可小覷。從在世的人吃,到對辭世者的祭;從生存和生長的需要,到對美味和營養的追求;從簡單的進食、消化,到過程和動作的儀式化;從口感與味覺的滿足,到色彩和樣式的視覺享受;從個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團聚、朋友的抒懷、鄉愁的體驗……幾千年來,烹飪和飲食從口味到心享,已經不僅是物質文明,而有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內涵。
就其廣度而言,幾乎可以網羅人類文化的全部。人們在山河湖海中尋覓食材,通過農牧業生產擴大烹飪的原料,借助日漸精密的手工業創造烹食的器皿。人的口味與食品制作跟地勢、季候、交通、居住條件等等發生了關聯。在打上了時代和地域烙印的烹食習俗和禮儀中,可以考察出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吃”造就了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又發展、改進、豐富了“吃”的技術與藝術。中國人在烹飪飲食領域的創造實在令人驚嘆。就食材的豐富、烹飪手法的多樣、不同菜系口味之紛繁、果腹之外品嘗、養生、治療、交際等功能的眾多,在世界上可以說無與倫比。往深里說,烹飪飲食文化是有關中華文明史的大課題,值得認真去探討。
中國古代烹飪飲食文化有自己從古至今的優秀傳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與精湛的科學。它既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高標準口味,同時提倡“惟辟玉食”的精美制作,然而“節飲食”的告誡代代相傳,“扶衰養病”的衛生原理隨著中醫醫學越來越高度發達,地域、季節和飲食的關系常常是中國烹飪學的重要課題。飲食既是生活儀式,又是科學技術,同時還要是美的享受——藝術。要實現這一切,沒有高度的辯證思維的素養是絕對辦不到的。從烹與食統一的宏觀或中觀角度看,能構成優秀傳統的,可以概括為3個字:和、節、齊。
“和”——通過協調達到中和
“和”是體現在飲食制作方面的總特點,就是在參與烹飪的諸多要素(如水與火,各種主原料、佐料、調料,主食與副食等)之中,尋求適中與平衡,以達到整體的最佳效果?!吨芏Y·內饔》所說的“割烹煎和”,前三者都是烹飪的局部過程,唯“和”本來指的是“和味”,并反映在成品的味道上,但卻是食品制作的總原則,并且是貫穿全過程的高要求。要達到“和”的高標準,必須經過調和。
五味調和,全在一個分寸,調味要放入佐料,先放什么,放多放少,都要有數兒。調味的中和要適應人的口味,這是一種人文性很強的操作。《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有一次,齊侯打獵回來,齊國的卿相晏嬰迎接他。這時,齊景公的寵臣梁丘據也趕到了。景公問晏子:梁丘據和我可以算作君臣和諧了吧?晏子回答說:只不過是相同而已,談不到和諧。接著,晏子就用烹飪為例子,說“和”與“同”的區別。他說君臣相和就像烹飪調味一樣,水和火相互配合,用各種佐料來燒魚燉肉,廚師調和五味,不足的加一點,過分的減一點。君子吃了才舒坦。晏子說完這番話,還有幾句十分深刻的警語。君臣之間要有不同的意見,相互交流、補充,才是最理想的關系。如果君怎么說,臣完全照辦,就像用水來調節水,仍然淡而無味。晏子在說烹飪,其實還是在說執政。晏子“和而不同”的說法,是指各種條件綜合在一起,才有最佳效果。中和的比例不是千篇一律,中和的結果也不是千肴一味,高端的烹飪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可以說是一種藝術。
中國烹飪不僅僅是口的享受,更是養生的科學?!笆翅t”是古代的營養師,專門負責調配飯菜?!笆翅t”首先要考慮口味與季節的搭配。五味與季節的關系,大約與動植物及果實生長、成熟的情況有關,也和人體缺乏的營養有關。五味與地域的關系,和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有關。首先,中國古代的養生和療病是一件事情的兩面。和則養生,不和則療病,都是要達到飲食與人體的和諧。其次,口味關系到人與自然的交融,不是只為了享受,這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體現。從這種搭配還可以看到,五味是互相制約的,達到平衡是為了適口且和身。還有就是甘滑的作用——甘是味覺無刺激,滑是口感無滯澀,這就是平衡適中的最終效果。
總之,在關于中國古代烹飪的記載中,不斷協調以達到“和”的境界,是自古以來的優秀傳統?!昂汀笔且环N辯證法,是中國古代傳統價值觀與審美觀的根基。政治上提倡“人和”,音樂上講究“和樂”“唱和”,醫學上主張“身和”“氣和”等等,都是在尋求一種適中與平衡?!昂汀钡哪康牟粌H為了可口,同時為了養身。中國飲食中的美味,是味覺感官娛悅與身體健康的統一,絕非脫離理性地單純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烹飪飲食與藥物治療畢竟有所不同,不論用什么方法達到“和”的境界,都要將食品多方面調和的結果體現在“好吃”兩個字上,生成美味。中國烹飪不但有實用的價值,更有審美的價值,這是不容置疑的。
節——強調節制而追求精美
“節”是表現在食用方面的總特點?!肮澥场边@個詞,古今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的節食,以減少飯量作為減輕體重的措施。在中國古代,飲食節制指的是不可饕餮貪食,不可經常過量。這是一生都要遵循的健身之道,甚至是一種修養。
在中國古代的觀念里,追求味美與追求養生是不可或缺的。中醫認為人要以五谷養氣,食肉多,則食氣為肉氣所勝,便會破壞內臟的平衡,導致疾病的產生。節與禮是不可分割的。古代的宮廷和士大夫靠禮來達到節的目的。這固然是對統治秩序的一種維護,但克制欲望是為了養成自律的精神,在日日不可或缺的飲食過程中來修身養性,并不是只求養生,更是一種意志的錘煉、性情的陶冶。
古代為什么要節食?因為飲食不但具有養生的實用價值,還具有滿足味覺的鑒賞價值,是一種會心的享受,也是經過中醫不斷臨床試驗探索出來的至理。
古人主張節食,但卻十分重視飲食的精美。首是注重飲食的多樣化。中國餐飲以五谷為主食,對肉總是節制的。但這絕不是簡單地主張吃素。以諸侯對大夫的公食禮為例,先有牛俎、羊俎、豕俎、魚俎、臘俎、膚俎……這還是初設,還有次設的加饌,包含牛、羊、豕、魚等多種做法,肉的種類不謂不多,這些肉食都和主食搭配,古人對肉食雖不主張過量,卻強調多樣,致使營養豐富。其次是注重飲食衛生。不新鮮、不干凈的食物是不吃的。變味兒、變色兒的魚肉絕不能吃,不正規的地方買來的東西不能吃。更有甚者是“割不正,不食”。在不同的食膳中,要保證所取的獸畜部位符合規定,而且切割的形狀、大小、紋路都要合規矩。這不是奢華,也不是擺樣子,是把吃飯當成一件要緊的事,從容、認真去做,做得干凈,吃得健康。
齊——搭配劑量與創建范式
中華飲食講究和諧,水火要協調,食材要搭配,五味要均衡,這就形成了中華烹飪又一個很有特色的傳統,就是“齊”與“范”。
從烹制來說,“齊”就是后來的“劑”,就是配方。從食用來說,各種食物的搭配是有規范的?!吨芏Y·天官·總宰》在說到飯、羹、醬、飲四樣食物的方劑時說:“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编嵭ⅲ骸帮堃藴?,羹宜熱,醬宜涼,飲宜寒。”意思是,這四樣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個更為適宜季節的配方為標準,其他的季節,在這個標準的基礎上增刪加減。古人制作各種飲食不僅是有配方的,且配方與季節有關。借助大自然的產物與人體互相調濟,注重飲食與人的體質和四季氣候的關系,這是中華飲食很重要的理念。
“齊”的實現要靠“范”。“范”是古代烹食技藝與方法傳承的特殊方式。在經過多次實踐之后,獲得了品味與養生功效俱佳、堪稱為“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這些成功的經驗固定下來,作為范例。這一工作,在宮廷里是由食醫來掌管的。在民間,則流傳著很多不同的配方,這種流傳下來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譜”。中國古代有一部專門收集食物制作方法的《食經》。宋鄭樵《通志》在“藝術類”收《食經》4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欽定的《續通志》也收“食譜”且飲食已經獨立,不再和醫藥放在一起,食與醫的關聯不那么緊密了。
劑量的規定、范式的記錄,都不過是一種便于傳授的底線,真正高端的操作,還要加入當時的條件,也還會有適當的創新。正如中醫有流傳下來的很多“湯頭歌訣”,仍要有臨時的“加減”一樣,人文性的操作,經驗還是重要的。
中國古代烹飪飲食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烹飪飲食文化的優秀傳統,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唯物辯證思想。“和”是在差異性和多樣性中體現的,絕不是求同;“節”是以養生為目的的,與娛悅、享樂并不矛盾,絕不是苦行;“齊”是經驗的總結,它一旦脫離了封建禮制,避免了單一與僵化,便成為個人風格與多種流派的體現。人的口味是烹制者培養起來的,而烹制技術又常因享用者的口味而抑揚,二者的互相促進,便形成了中國烹飪技術在保留基本模式的前提下不斷更新和演進。
古代高端烹飪主要在宮廷,流傳到社會上層和御用文人的家庭中,古代民俗中存在的很多“和、節、齊”的烹飪飲食實例,也只限于中層的小康之家。底層貧困的百姓是沒有條件來進行如此復雜的烹飪飲食操作的?,F代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烹飪飲食的追求有了更大的廣泛度。因地制宜的飲食習慣已經形成了菜系,氣候、出產、人文習俗和節日場景形成的食品地方特色,正在通過網絡和電視廣泛流傳。菜系轉地會有變異,超越季節會有改作;加之各種菜肴的流傳不再只是文字的食譜,更有視頻的加持使之更為形象和具體。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生與美味的結合更為大家特別是老年人所重視。高科技營養學的發達使烹食問題向科學發展。
“和、節、齊”,一直是中國烹食文化優秀的傳統,它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上。與“和”對立的是偏激,與“節”對立的是放縱,與“齊”對立的是恣意。在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上,與優秀傳統反其道而行之的現象每個時代都是存在的??谖杜c食性往往與地域的氣候特點有關,是飲食的自然屬性,但為了追求口味的獨特,過咸、過辣、食性過熱、過涼便成為對健康的損害。吃飯喝酒的作用不只是果腹,還有很多精神和審美的因素在內,而一旦饕餮成性、醉酒成病,用作不正當交往的手段,便敗壞了社會風氣,摧殘了個人的生命。“和、節、齊”的傳統一旦失落,烹食喪失了理性、形成了惡性的淫逸,便預示著禮制和道德的失落。建構一種正確的味覺審美標準,以融五味于一肴、養氣血于一餐為美,這應當是一種修養。時代發展了,中國飲食文化“和、節、齊”傳統的承繼,也需要注意剔除其中僵化的因素,不斷更新、發展。要用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去豐富世界文化,并毫無愧色地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去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王寧)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6期)
來源: 文摘報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至味中國:飲食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