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中國預制菜產業指數省份排行榜:廣東、山東排前二
近日,餐飲大數據研究與測評機構NCBD(餐寶典)發布了《2022中國預制菜產業指數省份排行榜》。據悉,該榜單旨在通過各省份預制菜的企業數量、上市/融資企業數量、政策扶持力度、電商指數等指標,結合各地的產業園區建設、預制菜標準建設以及分析師評價等,綜合考量和評估我國預制菜發展水平。
榜單顯示,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江蘇、福建、河南、浙江、河北、四川、湖南以及安徽。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榜單在評選指標上作了調整和優化,除企業數量與質量、政策扶持外,還囊括了預制菜的電商發展情況、各省份的園區建設、預制菜標準建設等指標,能更全面準確地反映各地的預制菜產業情況。
關于這份榜單,下文將從幾個方面加以詳細解讀。
1 預制菜經歷了風風火火的一年
2022年對于預制菜來說極不尋常。這一年,預制菜的勁風足足吹了一年,而且到現在依然方興未艾,呈現出勃勃生機。
這一年,全國各地的預制菜幾乎都在上演“地方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好戲,其中尤以廣東、山東等為代表;
這一年,預制菜的概念被更多普通消費者接受,預制菜在C端和B端的消費相比去年同期都有了大幅增長;
這一年,預制菜成了資本市場上的香餑餑,幾乎每一家公眾公司都想要與它沾邊,也確實有越來越多實力雄厚的企業開始涉足預制菜。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在過去這一年,預制菜也動輒被誤解、被污名化,被說成是“科技與狠活”;預制菜賽道也涌進過一些妄圖投機取巧的企業,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一些傷害。
好在時間證明了一切。預制菜經過一年的快速發展,生命力越來越強,自身的價值也越來越大,產業也越來越壯大。NCBD(餐寶典)預計,2025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會突破8300億元。
2 廣東、山東領銜全國預制菜發展
2022年全國各地的預制菜產業在紅紅火火地發展,其中涌現出了不少先進的做法和有價值的成果,這其中自然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引導與支持。
以廣東為例。廣東是率先在省級層面規劃并推動預制菜發展的省份,早在3月份就將預制菜列入了本年的省政府重點工作任務,緊接著又出臺了飽受關注的“粵十條”,全方位發展預制菜。最近臨近“雙節”,廣東更是早早地開啟了預制菜的雙節營銷,進一步推動預制菜走進千家萬戶。
在廣東的各個地市,預制菜的發展也是爭先恐后、如火如荼。比如在佛山,總投資約43億元的順德預制菜產業園11月15日開建,致力于凸顯粵港澳大灣區特色;比如在江門,積極出臺“江門十二條”,打響“僑都預制菜”金字招牌,涌現出了廣東益膳、江門麗宮、中泰食品等一批優質企業。
除廣東外,全國其余30個省市如果說有誰能跟廣東掰掰手腕,那一定非山東莫屬。山東的預制菜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企業總量多;上市企業多。這當然跟當地豐富的養殖資源密不可分,但也與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息息相關。
今年11月,山東發布《關于推進全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培育10家以上百億級預制菜領軍企業,建設具有山東特色的預制菜產業園30個。預制菜市場主體數量突破1萬家、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萬億元。該《意見》信息量大而且有一定前瞻性,可以視作這一年來山東發展預制菜的一個代表,也可以讓人一窺山東各地市的預制菜發展概況。
此外,河南、福建、四川、云南、黑龍江等地也都從省級層面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去推動當地預制菜做大做強。全國各地在發展預制菜方面爭先恐后。
3 爭搶“預制菜之都”背后
“預制菜之都”這個名號,因為現在并沒有定論說確定給某個地方,所以呈現出一種群雄逐鹿的局面,已有多個地方明確表態要做“預制菜之都”。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地方包括肇慶、湛江、韶關、原陽、諸城、梁平、大連等,分布在廣東、河南、山西、重慶、遼寧等省份。
這一方面表明預制菜在國內的發展的確是多點開花、一派欣欣向榮,另一方面也表明各地試圖搶占預制菜發展先機的熱情高漲。而在“預制菜之都”出現定論之前,有些地方開始瞄準更細分的領域,試圖在細分領域占得先手。
比如重慶梁平,要打造“中國(西部)預制菜之都”,這是從地域上加以細分;遼寧大連,要打造“中國海鮮預制菜之都”,這是從產品上加以細分;值得一提的是,廣東湛江已于今年6月通過評審,摘得了“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都”的稱號。
這些各不相同的“預制菜之都”,其實反映了一點,即:預制菜的發展越來越全面、越來越細分,不同的地方依托于不同的產業資源和優勢,從而有了不同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
同理,有些省份雖然沒有提出要打造“預制菜之都”,但也明確表態要大力發展本土的預制菜產業。比如云南,提出要以傳統滇菜、民族特色菜肴和特色小吃等為突破;湖南提出要鼓勵湘菜預制菜產業研發、成果技術轉化;浙江杭州提出要加快推進杭幫菜研發和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等。
這其實不難理解,甚至可以說是各地發展預制菜的題中應有之義。因為預制菜一頭連著大眾餐桌,一頭連著田間地頭,是實施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之一;發展預制菜,自然就要發展各地的特色農業和食品工業,推動本地的特色菜肴走向全國、走向全球。
4 預制菜的標準建設
在今年之初,預制菜常被人詬病的一點是標準建設跟不上產業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現在有了好轉。
據自媒體“農參號”的統計,截至11月28日,現行且有編號的預制菜標準有69項,其中地方標準3項、團體標準43項、企業標準23項。
在這些標準中,由山東和廣東發布的標準數量排名前二,分別是31項和18項。其中,山東已發布的是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廣東則集中在團體標準,二者都沒有地方標準。
唯一發布了地方標準的是廣西。今年5月底,由南寧市商務局、市監局、廣西標準技術研究院等牽頭,起草發布了《預制菜術語》等3項南寧市地方標準,這也是全國范圍內最先發布的預制菜地方標準。
除了生產側,在消費側亦有標準規范出臺。今年4月,全國首部《預制菜點質量評價規范》團體標準由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發布;11月,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消委會、餐飲協會等機構聯合起草的《長三角預制菜點質量及服務評價規范》團體標準發布。
可以看出,隨著整個產業的不斷發展,預制菜的標準建設已有了長足進步。雖然目前仍舊缺乏國家層面的標準,但相信用不了多久這一問題就將得到解決。
5 預制菜還能火多久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大幅調整,人們被迫隔離在家的情況將成為歷史,于是有一種觀點認為:預制菜在C端將會大幅降溫,進而認為預制菜火不了太久。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和預制菜相比,人們當然更愿意吃現制的。但如果就此認為預制菜火不了太久,則無疑失之偏頗。
預制菜的消費分為B端和C端兩類。在B端,盡管有些餐飲老板對預制菜很不屑,但因為預制菜有兩個明顯的優勢:一,省廚師;二,菜品標準化——這兩個優勢又有助于餐廳規模化、連鎖化——所以,預制菜在B端的應用會越來越廣,這種趨勢不會因極少數餐飲人的抵制而改變。
至于C端消費,在“雙節”來臨之際預制菜的熱度(包括資本市場熱度)節節攀升,已然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有沒有疫情,預制菜都會發展起來,疫情只不過起了推動作用,真正的根源則在于中國食品工業技術的成熟以及冷鏈運輸等配套設施的發展。
預制菜將繼續紅火下去。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