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農產品冷鏈物流“大動脈”!商務部:全國超7%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有冷鏈設施1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專門研究編制了《“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昨日已向社會正式公布。12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就上述文件精神以及“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有關情況作出詳細介紹。
冷鏈物流對減少農產品損耗,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本次《規劃》中,不少內容涉及促進農產品上行和高品質生鮮消費品下行等相關任務。那么,如何才能通過發展冷鏈物流,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消費雙提升?針對此問題,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李剛在會上作出回應。
李剛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支持冷鏈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支持新增冷庫庫容600余萬噸,全國超過70%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有冷鏈設施。
據悉,為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消費能力,商務部將加快補齊冷鏈設施短板作為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網絡,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信息化、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水平。下一步,商務部還將在流通領域重點抓好三項工作,著力增強三種能力。
其一,抓產地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商品化處理能力。在產地就近建設改造集配中心、冷庫、產地倉等設施,提高產地移動型、共享型商品化處理設施利用率,增強產地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把更多流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
其二,抓跨區域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干線冷鏈物流建設,增強流通主渠道冷鏈服務能力。發揮國家物流樞紐、農產品跨區域集散地等組織核心功能,推動大型農產品物流園區、批發市場等加快完善具備物流集散、低溫配送等功能的冷鏈設施,對接主要產銷地,創新物流干支線銜接模式,暢通農產品冷鏈物流“大動脈”。
其三,抓終端零售網絡“冷環境”建設,增強冷鏈配送能力。支持升級改造連鎖超市、農貿市場、菜市場等零售網點,完善終端銷售冷鏈配套設施。引導農產品流通企業加強供應鏈建設,完善產地倉、中心倉、前置倉等冷鏈設施,線上線下相結合促進冷鏈流通。鼓勵第三方社會化冷鏈物流企業發展,推動冷鏈云倉、共同配送、零擔物流等模式推廣應用,提高冷鏈資源綜合利用率。
此外,針對我國產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短板突出,造成農產品產后損耗較大的問題,紅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新出臺的《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肉類、果蔬、水產品產地低溫處理率分別達到85%、30%、85%。
如何才能保證完成這一目標?對此,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宋丹陽表示,2020年,農業農村部已會同相關部門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
“我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總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商品化處理能力較弱,加之與骨干冷鏈物流網絡缺乏有效銜接,產后損失較大。”宋丹陽指出,為緩解這一問題,中央層面主要做了相應努力。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重點圍繞生鮮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及脫貧地區,安排中央財政資金項目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針對蔬菜、水果,兼顧地方優勢特色品種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
二是開展整縣推進試點。在全國確定121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整縣推進試點,強化縣域統籌,整體布局建設,創新投入機制和運營機制,探索產地冷鏈物流運行模式。
三是強化配套政策支撐。相關部門出臺了系列配套政策,用地納入設施農用地管理,用電按照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執行,金融機構創新產品、簡化流程,初步形成了橫向聯合聯動、縱向銜接配套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政策體系。
四是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體系,實施意見管總、技術方案管質、績效評價管量的工作制度,部有專家委員會、省有專家庫、市縣有技術員的專業隊伍。推動地方建立定期會商、協同推進、督導評價的組織機制,逐級落實建設任務和工作責任。兩年來,農產品產地低溫處理能力和商品化處理能力顯著提升,擴大了高品質生鮮農產品供給。
宋丹陽提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發改委等部門,加快補齊“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短板。一是優化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二是建立產地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壯大一批產地冷鏈物流運營服務主體;三是健全要素支撐保障體系,強化政策支持,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引導社會主體參與建設運營,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體系,加快標準制訂和推廣應用。
紅星新聞記者 楊雨奇 趙倩 北京報道
實習編輯 向財霞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p>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