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業的“冷”思考
有人說:在中國,搞冷鏈物流學術研究的大多缺乏市場實踐磨合,而做企業的又往往缺少專業理論總結與指導,這是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瓶頸所在。我想說兩者的脫離其實是短暫的,大到一個行業、小到一個經營者終將會建立起屬于它的“高度”,在此過程中,會有許多“失控”的企業消亡,會有許多“盲目”的企業撞墻,這是發展所必然經歷的陣痛,這也是理論與實踐在競爭中結合的契機。短暫的成功與失意只是行業歷史中的一個縮影,中國冷鏈物流業的未來當屬那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巧舞營銷劍,擅斷征戰謀”的優秀企業家。
為力挺中國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特提出下列觀點供以交流:
第一.做冷鏈就是做民生,搞好以農產品為流通主體的現代冷鏈物流產業,必須突破傳統的“供需兩元制約理論”的觀念局限。
對于市場投資來說,“需求—供應—發展—再生需求”是毫無疑問的拓展循環。對于國民經濟來說,“冷庫”則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就是“促進供需均衡、達到旱澇保收”的“三峽大壩”,失控了就將淪為“囤積居奇的溫床”。在現代農產品流通過程中,“資金流”、“信息流”和“冷鏈物流”這三大流將毫無疑問的構成“農產品價格漲跌的必要條件”。
舉例來說2011年的“蒜你狠”現象,就是典型的“游資聚集+信息不對稱炒作+暗箱囤貨”所為,僅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2009年的冷庫數量就從1000余洞猛增到近1500洞,按每洞最低儲存量100噸計算,總量已達到驚人的15萬噸(實際遠不止于此)。大蒜在這里可以放上2年時間,這些新開的冷庫就是各路炒家的藏寶庫。在這些藏寶庫里,本地資金、外地資金匯聚在一起,輕易地將每斤大蒜的價格從2元抬高到5元再到7元。各地低成本、無限制、無監控型的小冷庫已成泛濫化,成為橫在“供”與“需”之間的一個“巨大暗箱”,通過信息屏蔽制造產業鏈中的供需假象,進而推生“羊群效應”和“價格爆漲驟跌”。
我們分析這一現象,并不是要限制“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相反,我們是為了更好、更科學、更長久的促進中國的“冷鏈物流”產業朝著一個健康有序的方向進步!要做到這一點,國家、企業、個人之間應加大重視上述所提出的“項目三大流”,即“資金流”、“信息流”和“冷鏈物流”。要加強這些領域的數據監控與合理布局,從“功能目的”、“質”和“量”上強化冷庫項目的立案審批、中長期體制監管,特別是各階段貨品進、出、囤數據及所屬人信息的掌控度、透明度。有關部門應對“利于民生、造福一方”的現代集約型冷鏈項目給于政策扶持和鼓勵,對規模分散、技術落后且用于“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載體給予限制或取締。這種扶持涉及工商稅收、水電能耗、土地審批、交通運輸、人才培訓等系統。
事實證明在農產品領域,隨著現代化低溫倉儲設備的大量引入,傳統經濟中依托于“零庫存或短期庫存”的“供·需兩元制約理論”已潛移默化的演變為“供·囤·需三元互動”,要達到平衡供需、穩定物價、保障三農的目標,國家必須重視三者間的利益和數量平衡點,最主要的是要使冷鏈物流資源合理布局,制度化管理,打破信息不對稱屏障。
第二.當前國內有五大“冷鏈物流經營模式”,這五大經營模式可能在未來5-10年的市場競爭中逐步合一,誕生一種更加高效的全新模式。
根據調查,目前我國現有的冷鏈企業特別是冷鏈倉儲企業主要有以下五種生存發展模式,分別為“1.依托大客戶型的冷庫(如武漢山綠冷鏈)、2.依托批發市場型的冷庫(如武漢白沙洲冷鏈)、3.自有終端超市型冷鏈配送中心(如武漢中百倉儲)、4.依托農產品主產地型冷庫(如山東濟寧市金鄉縣的散庫)、5.國有戰略儲備型冷庫。這五種模式各有利弊差異,在中國未來的冷鏈物流發展進程中,它們將在一段時間內相互并存,各得益彰。分清這五種模式,有利于我們更深一步了解我們所處的產業,尋找到適合自已的發展方向,避免“一轟而上的擠入低端同質化投資空間”引發惡性競爭。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冷庫安裝公司機組的操作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