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演進歷程六大因素影響產業競爭力
一、物聯網產業的演進與特點
(一)物聯網產業技術的發展歷程
實際上,物聯網技術并不是一種單一技術,而是將傳感器、芯片、軟件、互聯網、移動通信、高端應用集成等領域的技術,整合而成的新一代IT產業技術主導設計標準。而物聯網通過概念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恰恰是其成為技術主導標準的獨特途徑。
1991年美國提出了普適計算的概念,它具有兩個關鍵特性:一是隨時隨地訪問信息的能力,二是不可見性,通過在物理環境中提供多個傳感器、嵌入式設備,在用戶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計算和通信。美國國防部的研究機構資助了多個相關科研項目,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也專門針對普適計算制定了詳細的研究計劃。普適計算總體來說是概念性和理論性的研究,但首次提出了感知、傳送、交互的三層結構,是物聯網的雛形。
1999年,MIT自動標示中心提出了物聯網的早期定義: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標簽(RFID)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這一概念得到了國際電信聯盟的廣泛認同,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年度技術報告提出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目標已經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任何人,發展到連接任何物品的階段,而萬物的鏈接就形成了物聯網。2008年以來,美國運營商以網絡和服務為基礎,結合新興科技公司和系統集成企業,共同開發針對垂直行業的應用,推廣M2M業務。2009年1月28日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2009年2月17日,奧巴馬在向IBM咨詢了智慧地球!的有關細節后,簽署生效了2009年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案(即美國的經濟刺激計劃),提出要在智能電網領域投資110億美元,衛生醫療信息技術應用領域投資190億美元。通過政府和企業一系列戰略布局,美國憑借其在芯片、軟件、互聯網、高端應用集成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已逐漸打造出一個實力較強的物聯網產業。
2009年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名為i2010,歐洲信息社會2010的五年發展規劃,并向歐盟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及地區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希望歐洲在構建新型物聯網管制框架的過程中,在世界范圍內起主導作用。歐盟提出物聯網的三方面特性:第一,不能簡單地將物聯網看做互聯網的延伸,物聯網是建立在特有的基礎設施基礎上的一系列新的獨立系統,當然部分基礎設施要依靠已有的互聯網;第二,物聯網將與新的業務共生;第三,物聯網包括物與人通信、物與物通信的不同通信模式。物聯網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新的更好地就業機會、商業機會,促進產業發展,提升經濟的競爭力。目前在物聯網應用方面,歐洲M2M市場比較成熟,發展均衡,在電力、交通以及物流領域,歐盟各國的物聯網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應用。
2009年7月,日本IT戰略本部發表了I-Japan戰略2015,目標是實現以人為本,安心且充滿活力的數字化社會。并將執行目標聚焦到三大公共部門政府、醫院和學校,希望通過公共服務的應用推進帶動其他產業。I-Japan戰略中提出重點發展的物聯網業務包括:通過對汽車遠程控制、車與車之間的通信、車與路邊的通信,增強交通安全性的下一代ITS應用;老年與兒童監視、環境監測傳感器組網、遠程醫療、遠程教學、遠程辦公等智能城鎮項目;環境的監測和管理,控制碳排放量。通過一系列的物聯網戰略部署,日本針對國內特點,有重點地發展了災害防護、移動支付等物聯網業務。
2009年8月7日溫家寶在無錫視察中科院物聯網技術研發中心時指出,要盡快突破核心技術,把傳感技術和TD的發展結合起來,提出建設感知中國中心,大力發展傳感網、物聯網。2010年初,物聯網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6月29日,首次中國物聯網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凝練出物聯網概念的最新共識,即:物聯網是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的網絡,其技術發展目標是:全面感知、可靠傳送和智能處理。在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和新一代寬帶移動無線通信網重大專項中均將傳感網列入重點研究領域。
由物聯網產業技術發展的歷程可知,各國的物聯網發展依然對美國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技術路徑依賴性。一方面,這是由于物聯網技術發展離不開美國過去和現在所主導的互聯網技術標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美國在IT領域有著長期的基礎研究積累和雄厚的技術儲備,同時善于以概念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代產業技術主導設計標準的形成。如何解決路徑依賴性問題,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中國物聯網產業的未來演進路徑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自2009年6月開始,針對物聯網產業,進行了一年多的理論研究和調查分析工作,通過電話訪談或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對來自60個單位的72個熟悉或比較熟悉該產業的實踐者和學術界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結論是到202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成長較快,帶動性好,發展物聯網產業社會效益明顯,符合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新興戰略性產業領域中,具有成為新一代主導產業的潛力。通過這項研究發現,中國物聯網產業的演進將經歷四個階段:2012年之前RFID將被廣泛應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藥領域;2012-2015年將實現物與物之間的互聯;2015-2020年將實現物與物的半智能化互聯;2020年以后進入物與物之間的全智能化互聯時代。
由于中國當前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高頻和超高頻RFID技術方面還有待突破,且RFID的標準化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因此RFID的成本要降到可以被廣泛接受的程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過在2012年之前,隨著低頻RFID成本的進一步下降,RFID在物流、零售和制藥等領域可以率先廣泛應用起來。2012-2015年,隨著RFID標準化工作的完成和高頻、超高頻RFID核心技術的自主化以及通信行業基于IPV6技術標準的M2M平臺的完善和M2M終端的標準化,物與物之間的互聯將成為可能。但此時的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也僅僅只是一種基于信息交換的互聯,是一種被動式的互聯。
2015-2020年,隨著智能標簽、自主標簽和協同標簽的出現,分布式存儲與處理技術的完善,傳感器的標準化,物件將具有以事件、任務和目標為驅動進行感知,增強多層次、自學習的協同處理能力。這個時候物與物之間的半智能化互聯將得以實現。
2020年之后,隨著智能響應行為的標準化,智能物件將無所不在,通過將海量信息進行聚合,產生出新的有應用價值的信息,能實現任何人、任何物體、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互聯,在信息聚合理論、模糊控制技術、泛在異構網絡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撐下,物與物之間將實現全智能化的互聯。
(三)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特點
通過觀察物聯網產業的演進過程,可以歸納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的三大特點:應用帶動發展,標準決定成敗,規模創造價值。應用帶動發展,是指物聯網的行業應用是先于物聯網的概念化而存在的,物聯網的行業應用不僅帶動著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的發展,也將帶動著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標準決定成敗,是指物聯網產業能否發展成功,從根本上取決于能不能完成物聯網技術的標準化。即使物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都得到應用,但是沒有實現標準化,那么這樣的應用成果也注定是短命!的。因此掌握更多的物聯網標準制訂話語權,也就等于掌握了更多的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規模創造價值,是指物聯網產業具有網絡外部性,即產業價值將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而以平方關系的速度更快地增加??梢哉f誰擁有了最大數量的物聯網用戶,誰就可以創造最大的物聯網價值。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國八條”,三個角度助力冷鏈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