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售價達批發價3倍 北京蔬菜流通渠道須“減肥”
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全國蔬菜均價在5月2日達到高點,之后連續回落。5月3日—9日,北京蔬菜價格降幅達19.6%,但同期相比仍處高位,市民感到生活壓力加大。記者通過實地調查北京市蔬菜生產流通環節發現,除自然天氣等因素外,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是推動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中間環節——
層層加碼,商場售價可達批發價的近3倍
“大白菜一塊八,蘿卜一塊五,土豆都兩塊五1斤了,今年的菜價太貴了。”5月初,在北京朝陽區團結湖早市,張先生拎著袋子在市場里轉悠半天,也沒想好到底要買什么菜。家住延靜里附近的一位大媽也抱怨道,她家原來一個月的菜錢現在只能吃半個月。
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春寒期較長,影響了北方蔬菜生長的速度和質量,一些本該在目前大量上市的冷棚或暖棚蔬菜推遲了上市期。但記者調查發現,蔬菜價格居高不下,除了天氣異常影響等因素外,更多的是流通環節的因素。
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對北京市場的菜價頗知底細。他說:“就以茄子為例,新發地市場的批發價為每斤1.8元,到了大洋路批發市場和石門批發市場是每斤3元,到了新世界商場是每斤5元。”
新發地農產品電子交易中心副總裁牛新亮告訴記者,蔬菜從地頭到餐桌,一般的途徑是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早市、社區蔬菜供應點、超市蔬菜供應點等5個環節,每個環節層層加價,推動菜價居高不下。
有關專家表示,讓市民吃上合理價位的蔬菜,最主要的措施是應該減少蔬菜運輸的中間環節。比如超市應該加強“農超對接”,和蔬菜產地簽訂協議,直接從田間地頭把新鮮蔬菜運到超市。另外,多在小區增設便民菜店,直接從一級批發市場進貨,也可省去中間環節以降低成本。
生產環節——
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民在產業鏈條中處弱勢地位
蔬菜價格居高不下,除了流通環節的問題外,一些生產環節的因素也不容忽視。以北京為例,隨著建設世界城市的步伐加快,北京周邊城市化建設的加快,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在逐步消失,北京的蔬菜供應幾乎完全依賴外省市。菜地變高樓,蔬菜的生產者變為消費者。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也是影響菜價的因素之一。
在商務部及許多流通領域的專家看來,國內農產品利益分配失衡只是問題的表面,而實質上則是農產品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民在產業鏈條中弱勢地位的整體折射。
在蔬菜的產銷鏈條中,菜農獲得的地頭收購價不足零售價的30%,批發價則為零售價的一半左右。終端零售是單位獲利最大的流通環節。與批發商、零售商相比,菜農的利潤本來就小,但承擔的市場風險卻最大。一旦某種蔬菜供過于求,批發和零售可以通過調整價格維持利潤水平,但蔬菜種植成本是基本固定的,收購價降低就必然使菜農收益受損。菜賤傷農,現在菜貴了,農民的利潤仍是最低,利潤風險仍最大。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世博會拉動冷鏈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