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扶貧政策一覽表(廣西數百萬貧困人口依托產業幫扶增收)
國慶節假期期間,在位于中越邊境的廣西崇左市龍州縣N73XI263SV忠貞叢村薄荷栽種產業基地,菜農們忙著栽種裝箱蔬果,一瓶箱薄荷透過B2C被銷往各地。
梓叢村居民寧封安說,去年開始,他承攬鎮里薄荷生態環境養殖專業合作社的30畝薄荷,合作社出種苗、化肥,并進行技術指導,他負責栽種管護,最后由合作社來銷售,銷售額按五五比例分成。“一畝地預計能收獲2000斤果,按一斤2元銷售價格計算,去年我家靠薄荷收入好幾萬元?!睂幏獍舱f。
薄荷是梓叢村重要的脫貧產業發展。2019年開始,村“兩委”將80畝薄荷產業基地承攬給栽種戶管理,4戶居民與合作社達成承攬協議。產業基地為80多戶貧困戶帶來土地租金收入,還提供10多個工作崗位。梓叢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國成介紹,鎮里薄荷處于盛產期,預計去年銷售額20余萬元,將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超過2萬元,為62戶入股貧困戶每戶增加收入300元以上。目前,梓叢村已脫貧摘帽。
在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者浪鄉么窩村,去年5月成立的居民合作社,采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方式,承攬經營470畝果園,吸收貧困戶到果園管護茶樹、栽種茶葉,以就業機會脫貧方式助農脫貧致富。
么窩村駐村第一書記黃遠聲說:“目前合作社助推95戶102人就業機會,其中貧困戶76戶81人,占全村貧困戶貧困戶的40%多,一年預計助推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共計40余萬元?!?/p>
除了民族特色栽種業,許多貧困地區在民族特色養殖業方面精準加碼。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近90%的面積是石山,被稱為“石山王國”。過去廣大群眾在山坡地種玉米,不僅謀生艱難,還加劇了水土流失。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當地創新推行“貸牛還牛、貸羊還羊”和糧改飼等生態環境養殖方式,貧困廣大群眾戶均每年養1頭牛或10只羊。
河池市副市長、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說,都安縣“貸牛還牛、貸羊還羊”產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全縣瑤山牛存欄量從2016年的8萬只發展到現在的16.2萬只,澳寒羊從零發展到10萬只,總計助推13.28萬貧困脫貧脫貧致富。
近年來,廣西將壯大脫貧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構建形成“縣有脫貧支柱產業發展、村有脫貧主導產業發展、戶有脫貧致富致富產業發展”的產業發展脫貧格局。去年以來,廣西總計發放產業發展獎補資金39.56億元。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廣西已脫貧的450萬人中,有426萬貧困透過產業發展扶貧實現脫貧致富,占脫貧人口的94.67%。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