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預制菜將成下一個萬億市場,餐飲生態可能迎來大變革!)
預制菜企業頻頻獲得融資,各大餐企也紛紛推出預制菜產品,讓預制菜的討論熱度在今年被推上高潮??瓷先ィA制菜像是餐企、餐飲食品化的拓展,但背后牽涉的其實是整條生產產業鏈,甚至是整個餐飲生態。
4月27日,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A股上市后,狂攬10個一字板漲停;王家渡食品、三餐有料、尋味獅等預制菜企業接連獲得融資,金額基本都在千萬元以上,多則在近億元;珍味小梅園更是在半年內三獲融資;思念旗下“愛燒飯”三餐生活超市開業,店內預制菜、懶人菜、快捷菜占了一半排面;西貝主打半成品菜的“賈國龍功夫菜”開出了200多家店……
從2020年開始,預制菜的“波及面”從后端生產商到前端餐企,再發展到創業型企業,各類預制菜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來到了C端消費者的面前,并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圖片來源:珍味小梅園官網
一邊是資本、市場對這個藍海市場的強烈反響,另一邊伴隨出現的,是預制菜市場如何、預制菜是不是下個風口、預制菜產業要怎么做、預制菜到底是否營養安全等諸多現實問題,和討論的聲音。
我們不妨就從這些問題出發,去探索當前的預制菜市場,以及它可能對整個餐飲生態帶來的影響。
疫情,讓預制菜風口提前到來
關于預制菜,目前業界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劃分,一些定義則較為學術,看上去很難與市面產品掛鉤,我們且根據需加工程度,將預制菜簡略概括為四大類: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類,其中即食食品開封可直接食用,即配食品則需要自行配菜、調味、烹飪。
按這樣的劃分不難看出,目前不管是餐飲門店、商超,還是線上電商平臺,預制菜的身影已經無處不在。
在剛過去不久的雙11,預制菜就已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爆款”。天貓數據顯示,今年雙11期間,預制菜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躋身天貓新生活研究所發布“10大趨勢單品”,叮咚買菜的快手菜火鍋則創下單日售出20萬鍋的記錄。
回溯到2020年以前,預制菜大多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得最多的也不過是不甚成功的餐飲食品化,為什么好像一夜之間,預制菜就成為了香餑餑呢?
從時間節點來看,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疫情。
諸多餐企正是從疫情后開始了頻繁的無接觸、線上操作,凈菜、生包外賣一時間成為餐飲主流,海底撈、西貝等實力餐企更是快速反應,產業鏈迅速適配,推出自熱火鍋、快手菜等產品,通過這樣的方式滿足消費者需求,抵消堂食損失。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隨著疫情平緩,即使有零星散發,對餐飲整體影響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預制菜仍保持了較強的發展勢頭,并愈演愈烈。
2020年以來,諸多預制菜相關企業獲得融資,投資方不乏諸多大牌,而且金額多在千萬以上,上億的也不在少數。
都知道資本投的是未來,眾多資本攜大額資金涌向預制菜賽道,看中的就不是疫情帶來的有限紅利,而是預制菜更長遠的未來。而這個未來的根本,或許更多的是在于當下都市人生活態度、習慣的改變。
一方面是對健康、養生的需求,讓他們更傾向于在家就餐。
無論是統計數據、市場表現,還是在大家的認知中,90后、00后對健康生活有著更高要求,也就是說,他們對菜品、營養的搭配,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化需求,標準化餐飲正在“限制”他們的發揮。疫情更是加速了這種思想、生活態度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消費主力更為關注健康餐品。
△圖片來源:攝圖網
加上很多餐飲門店重油重鹽,以及對在外就餐的食品安全考量,在家就餐就成了他們更優的選擇。
另一方面是情感需求,讓他們希望自己做飯。
艾媒咨詢《2021中國單身群體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二季度,中國單身時長以年為單位的單身人士高達73.01%,其中43.60%單身3年以上。隨著單身人群快速擴大,2021年我國獨居人口也預計將突破9200萬人。
而他們,又與都市人群高度重合,有關統計顯示,預制菜用戶中,有45.7%的用戶分布在一線城市,19.8%的用戶在二線城市,16.4%的用戶分布在三線城市,22-40歲用戶占比高達81.3%。
工作、經濟、社會壓力,內卷的愈加殘酷,都讓他們更注重飲食的品質,也更需要一種儀式告訴自己,在看似冰冷的城市、工作之間,這間不大的房子,哪怕是合租的房間,是“家”。
而顯然,外賣,難以讓“房子”變成“家”,但做飯和做飯的煙火氣可以,將喜歡的食物裝在自己的杯盤碗盞,加上溫馨的燈光,能賦予“房子”以“家”的意義,讓都市人找到歸屬感。
同時,隨著一些已婚青年生育意愿逐漸走低,以及不愿與老人同住的傾向漸多,家庭小型化正成為社會難以扭轉的趨勢,他們也面臨著單身人士同樣的境遇。
△圖片來源:攝圖網
困擾他們的是現實選擇——要時間還是要品質,要便捷還是要治愈。
早在2018年,雀巢聯合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早餐飲食狀況調查報告》就顯示,35%的人不能做到天天吃早餐,55%的人早餐攝入食物種類不足3種,42%的人在10分鐘以內用完早餐,49%不吃早餐的原因都是“時間緊”。
所以,在此前很長的時間內,大家都會在上面的選擇題中選擇前者,而隨著預制菜菜品、便捷程度的升級,品種、購買渠道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能夠選擇后者。
不用買菜、洗菜、切配,不用考慮如何調味,在網上、超市買好半成品甚至是成品,回到家撕開包裝按說明書簡單地下鍋烹制或加熱,最短只需幾分鐘,土豆牛腩、揚州獅子頭、徽州鱖魚,甚至花膠雞、佛跳墻等看起來頗為復雜的菜式就能裝盤上桌,慰藉一天的辛勞。
方便、快捷、品類多、味道不賴,這些預制菜的特點,幾乎都戳中了當代年輕人,特別是繁忙都市人的痛點,有效地大幅降低了這個成本,解決了小型都市家庭美味、營養、快速的就餐需求,并在某些層面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讓他們能方便、快捷地感受到做飯的治愈和小確幸,找到家的幸福感、歸屬感。
這或許才是預制菜崛起的根本原因,而疫情,將這個本需要多年演進的時間軸,飛速向前撥動,生生撬開了預制菜藍海市場的大門,讓相關企業迅速崛起。
有機構預測,2021年我國預制菜行業規模約3459億元,未來6-7年有望實現3萬億元以上規模,成為“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
預制菜并非新興事物,
而是“翻紅”
而這“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其實并非新興事物。
預制菜的4種分類中,包括了即食食品、即熱食品,也就包括了早就在市場普及的餃子、包子、丸子等速凍食品,方便面這樣的即熱食品,以及泡椒鳳爪等開袋即食食品。這些我們姑且稱之為“舊預制菜”。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截止 2020 年,我國預制菜市場的主要品類仍是面點、水餃、八寶粥等,速凍大佬三全、思念,粥品(罐頭)頭部銀鷺、哇哈哈等品牌,此前主營火鍋類凍品等的安井食品、海霸王,仍占據著主要市場份額。
而此次掀起高潮的,更多在于升級版“舊預制菜”和“新預制菜”,即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今年10月的天貓戰略發布會,發布了29個趨勢賽道,其中出現了一個新賽道——“新中式速凍點心”(下文統稱為“速凍點心”,指面點、米點等速凍米面制品)。
不同于此前大眾印象中的包點、餃子、湯圓等產品,近些年,速凍產品等產品線獲得了極大的豐富。手抓餅、豆包等地方小吃,蝦餃、豉汁鳳爪、腸粉等廣式點心,米糕、桂花糕等各類糕點都出現在了線上、商超。
而這里面,除了三全、灣仔碼頭、思念等傳統的速凍食品企業,靠經典粵菜起家的廣州酒家,通過多年“賣月餅”的經驗、渠道,以廣式點心為核心,大力推新速凍點心、預制菜;老牌方便面企業白象在2020年4月通過新成立的福喜品牌進入速凍市場,僅5個月,便一口氣推出蒸煎餃、粒粒紅豆包、廣式甜包等50多款速凍新品;“中國包子第一股”巴比饅頭也憑借供應全國門店的30天短保鎖鮮速凍面點技術、成熟物流,將市場向線上、商超拓展,與傳統速凍食品企業競技;今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的思念旗下品牌千味央廚,專注速凍米面快餐賽道……
△圖片來源:廣州酒家官方微博
此外,一些新品牌、小眾品牌也正在崛起,做雪糕的鐘薛高,也推出了速凍品牌理象國,定位高端,希望給予消費者“猶如現包,不像速凍”的體驗;船歌魚則把海鮮水餃做到極致,開創了海鮮水餃這一細分品類,并在今年榮獲“2021中國餃子餛飩十大品牌”。
其他如春風酒家、一旬一味、樂肴居等新品牌,也通過年輕化的產品品類、食材搭配、營銷等,牢牢抓住新一代年輕人而備受市場關注。
披薩餃、四方包、芋圓湯圓、米漢堡等諸多創新點心俘獲了年輕人的芳心,加上各大社交平臺美食博主對速凍產品的各種“改造”,或蒸或煮或炸或煎或做餡,配上各式自制蘸料,可以簡餐,也可以成為正餐。
豐富的產品線+新口味、新配方+營銷概念大變樣,讓速凍點心迅速升溫。
△圖片來源:春風酒家官方微博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三全、灣仔碼頭等速凍食品巨頭營業額、凈利潤全部暴漲,理象國、樂肴居、一旬一味、福迪寶等新品牌也迅速崛起,融資事件頻出,速凍食品線上滲透率低的瓶頸也被打破——去年2-11月,天貓上的部分速凍食品,平均銷售額同比增長431%,平均銷量同比增長332%。
“舊預制菜”正在完全地升級、蛻變。
餐飲標準化推動的預制菜發展
而在這些升級中,不無餐飲標準化、餐飲食品化的功勞。
標準化需求推動中央工廠、冷鏈、半成品菜發展
從餐飲連鎖化成為餐飲主流以來,為了實現標準化、提高效率、穩定品質,中央工廠、冷鏈、調料包等餐飲后端產業蓬勃發展,從技術到產能、配送都得到了長足進步,足以支撐大量多批次的小分裝產品,為預制菜的C端供給提供了充分的后端保障。
從2013-2018年,有數據顯示僅冷庫庫容就幾乎翻倍,冷鏈運輸車輛翻了4倍多,2018年之后必然還有更大增長。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餐飲品類,即使復雜如中餐小炒,都已經能被切割成葷/素食材、半成品、預調味食材、凍品、調味包等諸多細小板塊,分別進行模塊化生產,在門店進行“組裝”,而這其中的每一步,都能單獨衍生出直接向C端供給的產品。
隨著餐飲標準化的推進,去廚師化成為必然,這背后就是操作的簡化和流程化,既然不需要專業廚師,那很多人都能完成最后的烹飪工序,將餐飲門店轉移到消費者自己的家,也就成了這兩年迅速躥紅的即烹、即配的“新預制菜”。
葷/素食材面向C端就是凈菜;預調味食材就是商超中諸多腌制肉類;半成品對應預切配產品;調味包就是各種火鍋底料、炒菜料包;供給快餐類門店的菜包換個包裝就是現在的方便米飯、自熱火鍋……
這自然讓占有生產、渠道優勢的食品企業按捺不住,雙匯、新希望、安井、王家渡等企業紛紛出手。
作為全球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近兩年雙匯一直在預制菜領域十分活躍,相繼推出“雙匯快廚”“雙匯尚菜館”等預制菜產品上市招商,并和湖南新聰廚食品簽訂戰略合作,號稱發力預制菜市場;新希望則通過“小酥肉”這一個單品,在預制菜領域風生水起,并開始加碼新預制菜;速凍火鍋料龍頭的安井食品也在2020年11月推出“凍品先生”品牌,定位餐飲市場中央廚房,以輕資產模式整合上游中小食材廠家,研發生產預制菜和火鍋周邊食材……
△圖片來源:新希望旗下美好食品官方微博
餐企仍是預制菜主要供給方向
但總體而言,剛起步的預制菜C端市場還較小,餐企仍是主要的預制菜供給方向。
對現在的餐企而言,對預制菜的需求不僅來源于標準化的要求,還在于跟隨社會不斷提升的效率要求。
以目前幾乎是餐企標配的外賣這一個板塊為例,大部分外賣平臺已在效率壓力下,將送餐時間壓縮到30分鐘以內,留給餐企的時間也就只有十幾分鐘,要在這個超短時間內出餐,預制菜就成為越來越多商戶的選擇。
△圖片來源:攝圖網
同時,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也讓餐企開始傾向節省時間、人力、空間成本的預制菜,一方面多元化的預制菜不僅能提供豐富的菜品組合,并保證口味穩定,另一方面還能減少后廚人員、空間需求,提高出菜速度,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食材、人力成本在餐飲成本結構中占比超過60%。
預制菜覆蓋面、流通渠道持續擴大
無論B端還是C端,整個消費趨勢都在推動預制菜的發展。巨大的市場需求,也讓預制菜和預制菜上下游企業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首先是占有品牌影響力優勢的餐企,開始借預制菜,充分實踐餐飲食品化,走向大流通,擁抱新零售。
從海底撈、小龍坎到九毛九、西貝,從眉州東坡、廣州酒家到肯德基,從火鍋到快餐,從傳統中餐到西餐,各大品類、各大菜系的頭部餐企,都推出了自己的半成品菜,強勢進入戰局。
小龍坎從疫情后不久就推出了自熱火鍋;
海底撈則在自熱火鍋之外,通過旗下“開飯了”品牌推出只需烹飪5分鐘的十余款方便菜肴,北京地區24小時配送到家;
西貝不僅有加熱即食的蒙古大骨頭、羊蝎子等,還有“賈國龍功夫菜”的200余家門店,消費者既可以在店內購買后加熱食用,也可通過線上渠道購買配送到家;
肯德基也有螺螄粉、炒飯等10個半成品菜,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廣州酒家則憑借多年月餅銷售的生產、渠道經驗,在最初盆菜、年夜飯的基礎上,推出“大廚駕到”系列預制菜品;
思念通過旗下主營預制菜、快手菜的“愛燒飯”三餐生活超市,從速凍市場進軍到了線下、餐飲戰場……
這得益于頭部品牌自身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更不用說海底撈還有自己的頤海國際,不僅能生產,還能把物流的活也干了,門店是它們的第一手銷售渠道,商超則是它們要攻陷的陣地。
盒馬鮮生這樣的多業態新零售渠道,便是它們的首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既有線上渠道又有實體店的盒馬鮮生,不僅從業態形式,其中高端、年輕化、有一定品質要求的受眾,也與預制菜受眾相匹配。
其他的線上渠道預制菜也有了迅速增長,除了前文提到的銷售成績迅速增長的天貓,叮咚買菜從今年1月開始,快手菜成交總額在其大盤的占比翻了3倍,如今已達到10%,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品類之一。
其次這些銷售渠道也開始憑借平臺優勢,創建自己的自有品牌進行預制菜制作、銷售,就像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此前做的那樣。據悉,快手菜在盒馬鮮生線上的銷售占比已經超過60%,其中不乏盒馬自有品牌的產品。
另一方面,創業型預制菜企業也在這波浪潮中,快速成長。比如半年內三獲融資的珍味小梅園。
△圖片來源:珍味小梅園官網
珍味小梅園CEO浦文明認為,當前很多食品加工廠和中央廚房的產能其實是富余的,而且傳統預制菜品牌多是賣方思維,工廠能生產什么就賣什么,但珍味小梅園更多的是買方思維,消費者需要什么就組織工廠生產什么。
所以珍味小梅園不在一開始就建自己的工廠,而是選擇輕資產模式,整合產能,把生產交給第三方工廠,自己則集中精力打造品牌、了解消費者需求、研發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開拓市場,“這就和小米一樣,只要抓住了消費者,其他都不是問題”。
憑借這樣的模式和線上線下的雙線出擊,去年8月才正式啟動的珍味小梅園極速狂奔,不到半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開始運作1個月就獲得第一輪融資,三個月后pre-A,今年3月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
TO B企業開始通過預制菜直面C端消費者
除了前端餐企向大流通拓展、創業企業的新產品、新思維,擁有技術、生產優勢的后端產業鏈企業也開始向C端業務進發。如果說此前這些企業大多是默默的幕后工作者,那現在,它們正通過預制菜一步步走向臺前。
由國內冷鏈食材供應鏈B2B平臺“凍品在線”集團孵化的三餐有料,通過自建社區連鎖專營店,基于半成品食材和“店+倉一體化”的零售模型,希望搭建起以數據驅動的預制菜新零售平臺,直接面向中國億萬家庭用戶,試圖將半成品食材品牌化。
成立后在極短的時間內,三餐有料便完成了兩輪融資,6月再次獲得A+輪數千萬元投資,不僅完成半年三融,而且由與阿里淵源頗深的眾海投資領投。孵化股東賦能完整供應鏈、冷鏈物流,投資人賦能本地生活和銷售渠道,讓三餐有料一出道便備受矚目。
△圖片來源:珍味小梅園官網
前身是眉州東坡旗下2008年便投資建立的中央廚房子公司的王家渡食品,圍繞川味推出了王家渡低溫肉制品,川味復合調味料和預制菜肴,其低溫午餐肉腸、低溫川味香腸等產品,已經成為爆款預制菜,在今年完成了近億元的A輪融資,并宣布了上市計劃。而其披露的此次A輪融資主要的資金用途之一,便是零售市場的開拓,目前已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線,并進入物美、永輝、全家、羅森等零售超市和便利店。
而作為我國預制菜領域先行者,并成功拿下“預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從其披露的資料看,此前主要依靠加盟店實現業績增長,作為其經銷渠道的菜市場、農貿市場業主、加盟店和冷凍食品批發公司,業績占比約為20%、50%、30%。
而其選取的經銷模式和自有品牌、包裝呈現方式,比其他貼牌、更注重突出產品而非品牌的預制菜生產企業更接近C端,這也讓它盡管2021年才開始布局線上業務,但快速打開了線上C端市場,有機構測算其天貓旗艦店總銷售額約1500~2000萬,占比4%左右。
△圖片來源:味知香官網
據悉,味知香產品豐富,包括肉禽、水產、湯煲、小食等四大類,超過200個SKU,既有咕嚕肉、魚香肉絲、松鼠桂魚等經典中餐,鐵板魷魚、紅糖糍粑等小吃、零食,也有披薩等西餐。
通常提到供應鏈企業,大家的概念都是TO B,跟C端消費者關系不大,但登上央視的鍋圈食匯,用TO B的供應鏈運營模式,憑借“到家火鍋”的概念,以燒烤、火鍋食材超市的形式,在短短幾年內深入社區光速開店。截至今年10月,其全國門店數量已突破8000家,預計年內將開出超萬家門店,并且從2019年開始,鍋圈累計完成了10億元融資,并積極籌備上市。
△圖片來源:鍋圈食匯官網
2020年鍋圈在火鍋、燒烤食材外,增加了螺螄粉、自熱小火鍋等半成品、快手菜產品,2021年更圍繞一日三餐將sku擴充至全品類,目前擁有從底料、小吃,到肉類蔬菜、酒品、用品用具等十二大系列產品的500余SKU。
同時,有消息顯示,新雅軒等餐飲后端生產企業,也開始大力布局預制菜,準備B端、C端兩手抓。
前方“攔路虎”甚多,
餐企、產業鏈聯手或將重構餐飲生態
目前看來,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冷鏈物流布局,預制菜在B、C兩端將同時加速發展,有機構預測,之后其市場規模將以20%的增長率逐年上升。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一片欣欣向榮背后,預制菜在中國仍屬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在C端市場,前方的“攔路虎”還有很多,首當其沖的便是口味,以及營養、健康問題。
口味參差,對營養、健康的擔憂仍讓消費者如鯁在喉
就口味來說,目前大部分餐企出品的預制菜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和復購,特別是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不需要再次烹飪的產品。
但更多新式速凍點心,以及不少通過低溫、真空保存進行復熱即可食用的產品,比如一些年夜飯菜、糕點,評價兩極分化嚴重,一些能做到和現制差距不大,一些卻在口感、味道上相去甚遠,也讓很多消費者不敢對復熱類預制菜輕易下手。
此外,消費者更大的擔憂仍來自營養、食品安全。
早在餐飲標準化之初,這一問題便一直困擾著消費者,國人對醬料包、半成品預制菜包,或者說是生產線上的產品,總會覺得充滿了工業味道。并且因為技術問題,最初的預制菜會通過高鹽高油來延長保質期,與很多消費者的健康飲食理念相悖。
△圖片來源:攝圖網
時至今日,因為餐飲標準化的發展,無論生產還是冷鏈技術都有了長足進步,加上連鎖餐企對預制菜的普遍使用,消費者已經體驗到預制菜在不斷升級,但我們仍很難去界定,是消費者逐漸相信了預制菜品、調料的品質,還是不得不接受了這些產品的普及。
盡管有從業者表示,現在的預制菜基本都由專業人員通過食品工業知識,針對不同食材的不同特點進行制作,要求嚴格控制油、鹽、糖及各類營養成分的含量與配比。同時,預制菜企業也具備了較高的跨地域運轉能力,能在保障食材新鮮度的基礎下,提供差異化的產品供給,以滿足消費者對多場景、多口味的用餐需求。
但當這些產品進入千家萬戶的廚房,從改變國人的在外就餐,到試圖進一步深入到國人居家飲食,營養、健康問題必然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畢竟消費者本身很難去鑒定買回來的產品,是否真的沒有問題。
比如蔬菜是否真的干凈沒有農殘;使用的肉類是否新鮮、合格;油鹽成分是否真如商家標注的那樣;包裝是否安全;亞硝酸鹽等成分是否在到家的時候仍在標準范圍內;預制菜市場的快速繁榮,是否導致相關監管不完善、缺乏統一的安全標準……
△圖片來源:攝圖網
日前就有媒體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市面上10款自熱火鍋,結果全部檢出亞硝酸鹽,部分檢出可疑致癌物等食安隱患。
不少消費者購買預制菜的初衷,就是希望吃得更健康,如果預制菜不能滿足這一點,或者說有一些預制菜企業不按常規出牌,導致問題的出現,那么整個預制菜市場,就很可能被全部拖下水,甚至讓這個市場的繁盛曇花一現。
毫無疑問,預制菜的未來是光明的,但若要持續發展下去,無論是上下游企業,還是市場監管部門,都還有很多事要做。
餐飲生態或許正在被重構
如果當這些不再是問題,預制菜市場“兌現”人們對它的預期,那么,預制菜便極有可能影響整個餐飲生態,甚至影響到零售業生態。
產品、生產是原本TO B生產企業的優勢,但如何與C端消費者進行對話(包括產品、營銷等方面的溝通),如何經營零售業務,恐怕是他們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在這些方面,天生就要與C端消費者“親密接觸”的餐企可謂經驗豐富,無論是對消費者口味喜好,菜品品質與便捷度的平衡,還是營銷等板塊,餐企可能都是中國商業中TOP 3 的存在。
而像珍味小梅園等立足用戶的創新型企業,則能更好地洞察消費者的隱藏需求,把握甚至引領未來消費趨勢。
這些各類型的企業,可能單打獨斗,也可能發揮各自優勢破圈聯手。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餐企將不僅是餐企,而可能成為多業態綜合企業,曾經阿里描繪的新零售藍圖,或許正在被勾勒。
△圖片來源:攝圖網
前端的餐企走向大流通,跨界零售、百貨,喜茶、文和友等企業已經在嘗試多業態、多生態IP化發展,餐飲界已經開始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擁有技術、生產優勢的后端產業企業向C端進發,他們也可能同餐企或零售企業聯手,專業板塊邊界愈加模糊;創新型企業則可能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產品、品類、思維上的跨界創新。
未來的預制菜市場、商超,甚至整個零售格局,都可能因此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邏輯,餐飲生態或許正在被重構。
而一切才剛剛開始,隨著市場、受眾的不斷擴大,這個市場可能還會發現更多問題需要不斷去解決。這些成立的前提在于,中央廚房安全生產能力、完備的冷鏈物流體系、合理而嚴格的監管等保障機制,只有做好這些,才能讓預制菜迎來更廣闊市場,餐飲+零售的重構,才會有現實意義。
本文地址:https://www.food12331.com/hyzx/4038.html 版權聲明:除非特別標注,否則均為本站原創文章,轉載時請以鏈接形式注明文章出處。相關標簽: 預制菜 外賣 餐飲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