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熱的火鍋食材超市(鍋圈食匯)咋樣?且聽老牛來嘮一嘮
疫情期間,專門賣火鍋食材的零售店火起來了,而且很多店都處在排隊狀態。這時候很多想創業的人就動心思了:我曹?現在是個餐廳都沒人,啥啥生意都不好,咋就你家還能排隊呢?!
大環境這么差都排隊?!那等疫情結束,搞一個豈不是要起飛?!
Emmmmm……
這個品類我是18年中下旬了解到的,看到這個模式的時候眼前一亮,從小生意角度而言,真的是一個挺好的細分市場。
但是我說這個“好”可能跟大部分人理解的“好”,定義并不一樣。
怎么去解釋“好”,就要先從產品對應的消費需求聊起來?;疱伿巢某校櫭剂x,就是賣火鍋食材的,目標受眾和消費場景也很具象:在家吃火鍋。
火鍋食材是怎么應運而生的
在沒有火鍋食材超市之前,我們想在家吃火鍋都會去哪里買食材呢?
1、家門口的中小超市
優點:離家近、方便
缺點:可選擇性少,只能買到基礎款的底料、麻醬、牛羊肉、丸子、而且有些小超市甚至連能湯涮的葉菜都不全。
2、家門口的蔬菜店
優點:離家近、方便、菜管夠
缺點:香菜、茼蒿、大蘿卜,能涮的蔬菜是應有盡有,但火鍋底料和葷菜都是零星售賣的,談不上挑剔,有得賣就不錯了。
3、離家稍遠的大型超市
優點:東西全,可選擇空間大,生猛海鮮隨你挑
缺點:走的太遠,超市太大,如果我只是為了去吃火鍋,還要在各種貨柜上找來找去,累!
你看,以上三種解決方案,沒有一個是完美的。前兩者更方便,但是火鍋食材買不全,吃不爽。后者買的全,吃的爽,但是忒遠了,煩!
一直跟大家講定位理論的核心,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要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而非競爭對手的理由。
第一個做火鍋食材店的老板,就是在想,如果把火鍋食材集合到一起搞個店,并且開在社區。那么消費者是不是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性來我這里消費,而不是其他地方。
結果顯然意見,會!因為這種模式被市場驗證了。解決的消費癢點也很明確,食材全,價格便宜,離家近,完美替代前三種解決方案。
這個細分市場有什么特性
聊到這塊,才我喜歡它的主要原因。
全國人民對火鍋的熱情度,就不用我去扒數據給大家看了吧,非常高!但是在家吃火鍋,反而是火鍋消費市場里一個非常非常細分的市場。
細分市場有幾個特性:
奶茶是不是個好玩意,從市場和發展趨勢上而言,肯定是,但競爭激烈啊,你想從紅海里殺出來,哼哼,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哪些優勢和能力。
反過來看細分市場,什么叫細分啊,就是我把目標受眾縮到了足夠小、足夠精準,這就導致我的客群基數有限,盈利空間有限。這個連鎖反應的好處是很多人看不上,以至于競爭不激烈。
我通俗的舉個例子(18歲以下的小朋友請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以下學術性討論)
我們假設這是套套的正常尺寸,也是大部分男性同志最適用的大小。
那么,如果有人是下圖這樣的size,那么廠商做出來這個size的銷量會不會高呢?
當然不會啦,這個尺寸的,倭國人里面也找不出幾個呀,哈哈哈哈。
但是!注意但是!
市場容量不大的反面,則是受眾的認可度高、復購率高、粘性強的優勢。畢竟短小精干的人只能用得上這個。
火鍋食材市場也是這樣的情況啊。有人問我,這個玩意生命周期長不長,是不是曇花一現。我的觀點是會很長!在家吃火鍋的消費場景天然存在,雖然你一個月可能就吃一次,雖然市場容量不大,但是核心受眾會連續吃,吃五年,吃十年都沒問題。
不像小吃、快餐類的某些品類,大熱一時,但是只有1-2年的生命周期。
綜上所述,這才是我好看火鍋食材的原因。
毛利低、市場小、回本周期慢導致盈利能力不強。但競爭不激烈,客單價高、生命周期長、復購率高,同時又是個輕運營少人工的生意。業內人士告訴我,單店如果能做到日均1萬的流水,3人足以。
疫情的非典型銷量
了解完品類的特性,希望能糾正大家對這種業態的一個認知誤區。那就是疫情時期,你看到排隊的情況,絕對是非典型且沒有參考價值的。
疫情這段時間大家都宅在家里,外出就餐的機會為0。躁動寂寞的嘴巴無處安放,在家diy火鍋成了主要也是最主流的發泄方式。
憋得慌同樣也催生出各種“無聊經濟”,比如在家diy蛋糕、diy燒烤,甚至diy奶茶。我前兩天在家就模仿視頻做了一次焦糖奶茶。
結果………嘔………….
那味道,我媽以為我把啥給點著了。
所以你現在這個階段看到的銷量,絕對是所有火鍋食材店百年不遇的歷史峰值。
我拿小火鍋外賣做一個參考吧,畢竟這個品類對應的主要消費場景也是宅在家吃火鍋。群里一個兄弟的純小火鍋外賣店平均日均流水1-2K(工作日),而疫情這段時間,日流水最高能到2萬,你能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爆發式的階段性增長嗎?
除此之外呢,火鍋食材的旺季在冬天,在平常的節假日,夏天則是淡季,流水大概是旺季的三分之一。
所以我再重申一遍,你不要覺得這玩意有多賺錢!某加盟品牌招商手冊上在做投資回報數據展示的時候,會按日均100-150單來算,假設客單價100元,那么日流水就是1萬-1.5萬。
能做到嗎?我拍著胸脯跟你保證,能!但是這個數據要看你怎么算,過年高峰旺季,做個一萬兩萬的日流水沒啥稀奇的,但是敢說自己能日均穩定1萬流水的,絕對是頭部中的頭部,精英中的精英。
至于盲目的小白白們啊,選址選不對,日均流水能做到5-6K就燒香拜佛吧,1-2K的也大有人在。
我昨天、今天已經蹲點了兩家火鍋食材門店,明天再蹲一家,就可以給大家輸出更系統的關于選址相關的干貨了,感興趣的敬請期待我第二篇喲。
關于鍋圈及其他品牌
在這個賽道里面,頭部品牌是鄭州起家的鍋圈食匯無疑了,了不起啊,前兩天宣布拿到了頂級投資機構的5000萬B輪投資,還是美刀!所以我觀測的門店對象主要還是以鍋圈為主。
前兩天去體驗了一下,隨隨便便一買,客單就可以做到100-120元。品類上的大而全,價格上的優勢,確實是能真切感受到的。(打探到的確切消息,鍋圈綜合毛利為30%)
在底料方面,鍋圈的定價在10-20元之間,而超市則是20-30元。
丸子類,三元11.8元/斤、安井13.8元/斤,同樣的品牌比超市要便宜3-4元/斤。
鍋圈食匯,好吃不貴的價格定位,是他很有利的競爭優勢之一。
但是,如果站在消費者這個角度而言,我對鍋圈并不太感冒,最大的原因就是品質不行。去年8月份我做小火鍋品牌深度評測的時候,就提及過鍋圈,并且表示不會復購。
再比如我們群里兄弟在聊午餐肉的時候,鍋圈提供的是梅林340g,13元,群里一兄弟表示,低于20元的午餐肉品質都不行。
另外與武漢一個做火鍋食材的品牌創始人聊了聊,對這一點也深有共鳴。他現在也有自己幾十家門店,當初選擇這個市場的原因,就是看到鍋圈的品質低,認為這是一個突破的機會。所以他的定位就是高品質的火鍋食材,選址策略跟隨鍋圈,你開哪,我開哪。
這個我聽到以后也是眼前一亮。對于火鍋食材的選擇上,我并非價格敏感群體,2個人吃,客單200元以內都能接受,畢竟只要沒超過承受范圍,誰不想吃點更好的呢。
以上只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回到一個觀察者的身份而言,對鍋圈品質的認可與否,本身就是個很主觀化的見解。啥叫好,啥叫不好,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每個人能接受的消費區間又在什么檔位呢,肯定又不盡相同。
像我群里的兄弟在討論這個東西的時候,6成的人認為品質不行,但是還是有4成的表示還可以接受,跟我溝通的某地區鍋圈老板對自己的產品線品質很ok。
所以真的對火鍋食材感興趣。請先去主觀體驗,然后看市場的反饋,讓你當地門店的經營情況來說話。
以我這種保守嚴謹的性格,如果是我要做的話。最少找他十家八家店,挑出來3-4個重點對象,每家店全時段的最少觀察2-3天,直到完全搞明白弄清楚,我才動手。
另外在補充一下,火鍋食材這個賽道里面,入門門檻比較低,你可以選擇品牌加盟,也可以選擇自創。
如果你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加盟,當地批發商采購食材也是可以玩的啊。我觀察的3家店之中,其中一家就是自創的夫妻老婆店。
很多產品都是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通貨,比如下圖:
品牌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但是自創,即使在沒有供應鏈優勢的前提下,做好細節、服務,做好私域流量和運營,發揮自己優勢的能力,也不失為一個低成本創業的選擇方式。
最后再貼一張群里兄弟分享的鍋圈加盟明細吧:
貴不貴、值不值,各位看官自己判斷吧,畢竟加盟費這個事情,咱們創業者是沒有議價權的。
我個人認為,這種生命周期長的細分市場,如果是三四線城市夫妻店,沒多大野心,親力親為,2年回本是可以接受的。我可以給大家一個模擬數值的參考:
假設加盟鍋圈前期總投入40萬,想要兩年回本的話,月純利要做到1.6萬。
繼續假設房租+水電1萬/月,
人工3000元/月,3個人工共計0.9萬/月
裝修+設備折舊損耗按兩年為周期,均攤到每個月是0.5萬/月
固定成本合計:2.4萬/月
已知毛利是30%,想完成月純利1.6萬的目標,每個月需做到13.33萬的流水。
客單按100元原來算的話,日均單量要達到44單,日均流水要做到5000元左右才OK。
Emmmm,大膽的猜測一下,我預估出來的這個日均流水,應該會是盈利門店中表現還可以的水平了吧。(注意我說的是盈利門店,并不包含虧損門店)
你信不?反正我是瞎猜的。
再補充一下:很多老板在算純利的時候,不愛把自己的工資拋出去!這是不對的!
---------
下一篇文章,我會對蹲點的三家門店進行選址上的一個分析。這兩天每天16:00-18:00,我都守在不同門店前數他們的人流量和進店人數。
注意,我這么做的目的不是為了算他的營業額,如果只是為了這個,那我這波操作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是想給大家展示不同的選址模型下,不同門店的捕捉率都分別是多少,為啥這家高,為啥那家低!這樣以后也有助于大家去更好的選址。
感興趣的點個贊再走吧!
----更多干貨:公眾號老牛聊加盟,第二篇的蹲點評測也在公眾號,可以去找一些歷史文章。
個人微信:laoniu5180, 更多知識付費的社群可以關注下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