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电竞入口-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中國冷鏈物流網

鹵味三巨頭血虧,鹵味火鍋岌岌可危?

時間:2023-04-11 23:11:05來源:food欄目:餐飲美食新聞 閱讀:

 

  本期看點

  1、鹵味三巨頭虧損,火鍋人可借鑒的3點

  2、鹵味小吃的困境對鹵味火鍋的影響

  3、學習一個概念,“臨界量”

  01

  進擊的鹵味火鍋

  隨著各大餐飲品牌財報的披露,企業和行業的狀況變得越發清晰。

前不久,絕味、周黑鴨和煌上煌相繼發布財報,引來業內外高度關注,然而,鹵味三巨頭的數據卻并不美好。

根據發布,2022年絕味食品凈利潤為2.2億至2.6億,同比下降73.49%至77.57%;周黑鴨全年凈利潤不低于2000萬元,同比下降94%以上,營收下降20%左右;煌上煌全年扣非凈利潤僅為200萬元至1200萬元,同比下降89.78%至98.3%。

◎絕味部分產品

其實,最慘的煌上煌,早有跳水端倪,2021年,煌上煌的凈利潤就已下滑49%,率先入冬。

  絕味下滑相對少的主因是逆勢擴店和提價,為了自救,3月6日,絕味還準備赴港上市,計劃沖擊首家“A+H”鹵味企業。

不過,事與愿違,在赴港公告發布后的5日里(3月7日-3月13日),絕味股價一直“跌跌不休”,截止3月14日收盤,絕味股價為47.1元/股,相比3月6日的51.21元/股,跌了近8%。

  看來,投資者對絕味此舉并不買賬。

巨頭困境如此,尋常街邊鹵味店的生意狀況自然可想而知。由于輕投資、輕運營,鹵味小吃店廣受創業者和投資者關注,同時,鹵味也存在產品單一、口味無特色、過度依賴配方、同質化等問題,根據中餐協發布的數據,鹵味小吃店的倒閉率,在60%以上。

◎常見的各種鹵味

與憂心忡忡的鹵味小吃相比,鹵味火鍋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像最早入局的鹵校長老火鍋,疫情三年開了近200家店,還孵化了萍姐火鍋20多家店;牛爽爽鮮鹵牛肉火鍋開店不到半年,就獲千萬融資;疫情之初起步的辣一坎鹵味火鍋冒菜,3年跑出160多家店;牛鼎旺鮮鹵牛雜煲2021年至今,也開出了近百家店。

因為內卷,很多火鍋品牌盯上了鹵味,諸如鹵豬蹄、鹵雞爪、鹵牛筋、耙牛肉、鹵肥腸……一盤盤碼桌上,鍋開之后,統統倒進去,鹵味在沸騰的紅油中翻滾,看著就饞。

  最近火熱的大萱火鍋更是兇殘,直接端來鹵肘子,一大坨肉倒鍋里涮,鹵香配著鍋底香,蘸著小料吃,滿嘴流油,香糯彈滑,令人直呼過癮。

  02

  鹵味小吃已到臨界量

  鹵味火鍋還有空間

為何鹵味在小吃賽道的表現與火鍋賽道的表現,會有如此差異?

  此處,我們需要引入一個“臨界量”的概念。

  臨界量是物理學術語,是指“對于某種或某類危險物質規定的數量”,一旦超過這個量,就會引發災難。

值得注意的是,臨界量不同于飽和,在商業中,臨界量更像一種動態進程,而飽和更像一種靜止狀態,打個比方,1公里開3個海底撈,可能就要關1家,那么,1公里2個海底撈,就是臨界量;1公里開5個蜜雪冰城,可能就得關2個,那么,1公里3個蜜雪冰城,就是臨界量。

推而廣之,比如一個2萬人的社區,火鍋店的臨界量是12,那么,再多開,就得有人退出或者轉行。(注:成都每萬人擁有7.98家火鍋店,居全國之首,火鍋老板可根據當地情況大致估算臨界量數值,另,《2023中國火鍋經營發展報告》中也有此類數據統計,可供參考)

同樣,從結果上來看,鹵味小吃賽道和某些鹵味品牌,正逐漸滑向臨界量,所以會出現少量關門、短暫虧損等情況,而一旦到達臨界量,就會兵敗如山倒,面臨大肆倒閉的狀況,諸如2016年的烤魚倒閉潮、2017年的牛肉火鍋倒閉潮、2021年的酸菜魚倒閉潮,等等。

而鹵味火鍋,是從火鍋中分化出的一個品類,市場空白大,遠未到達臨界量,所以仍能活得很好,也由此可見品類分化的趨勢和力量。

其實,各行各業都有臨界量,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網購app、社交app,剛開始都轟轟烈烈,創業者一腔孤勇地砸錢推廣,到最后,基本都是一地雞毛,原因在于,一方面,頭部品牌占去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則是,同類型產品超出了臨界量,入局者要想活下去,必須有大量資本支撐,撐到什么時候?撐到同行一批批死掉,直到恢復臨界量以下為止。

所有的事物到了臨界量,就必須完蛋?當然不是。

  我們還需要引入一個“臨界模型”的概念。

在商業行為中,當一個品類或者產品達到臨界量時,企業就會逐漸進入“臨界模型”——產品、工藝、管理和運營都變得落后、低效、繁瑣和笨重,利潤銳減、岌岌可危,此時,就需要一場刀尖向內的自我革命與救贖,像海底撈的“啄木鳥計劃”、索尼的“內部跳槽”、百雀羚的“國貨轉型”,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而一些聰明的品牌創始人看到了競對和行業的痛點,從開始之初就避免了臨界模型的困境,以至于一出手就是爆店,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像大芊金、朱光玉、吼堂、李與白、五里關、大萱等等,皆是如此(熟悉波特五力模型的老板可自行拆解,在此不再展開)。

所以,你會看到火鍋行業越來越卷,卷的過程,既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熵增會使一個企業走向無序和混亂),也是一個“對抗臨界模型困境”的過程。

在鹵味火鍋中,鹵校長無疑是個聰明的品牌,其在品類尚未達到臨界量的時候就開始內卷,無形中延長了品牌進入臨界模型的時間,所以,你會發現,鹵校長不僅鹵味技高一籌,甜飲品也做得非常出圈。

  03

  從鹵味到火鍋

  餐飲人的3點啟示

  實際上,鹵味與火鍋雖屬不同賽道,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鹵味的鹵湯和火鍋的湯底,都是復合口味,都是熬煮出食材來,本質工藝相同,老湯與底料,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認知度廣,無需市場教育。從時間上看,鹵味約誕生于戰國時期,古書《華陽國志》記載當時的民俗,“尚滋味,好辛香”、“魚鹽、茶蜜、丹椒”等,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巖鹽和花椒制造鹵水;火鍋的起源,一說三國時期,一說東漢,歷時也有千年之久。

  經過一千多年的市場教育,鹵味與火鍋早已深入民心。

◎某火鍋店產品一角

第三,兩者性價比都很高。幾塊錢、十幾塊錢就能吃到好幾種鹵味,稍微再多加些錢,就多了一盤待客的菜,省事省時又美味;同樣100塊錢,吃中餐炒菜可能就兩三道,但在火鍋店,肯定遠高于這個數,這也是很多年輕人選擇火鍋的主要原因。

最后,二者容易標準化,可復制程度高,容易連鎖。

  鹵味小吃店用工少、占地小、模式輕、好運營,所以易復制,且跑得很快。

像絕味食品,截止2022上半年,不含港澳臺及海外市場,絕味食品在中國大陸地區門店總數是14921家,凈增長1207家,一天3.3家,這也是絕味跑向臨界量的主因。

按此推論,如果現在的絕味不進行全方位的“內部革命”(用“內部改革”來形容,顯然力度不夠),而是想通過多開店或“帶病上市”的方式來續命,無疑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這只會加速到達臨界量,另外,由于絕味體量太大,“革命”困難重重,到那時再動刀子,怕是回天乏術。

同樣,茶飲店、甜品店模型因為小而輕,更容易跑通,而一旦跑通,也會很快擴張,如有資本加持,速度會更快,當然,如果創始人沒有戰略定力,任由企業狂奔,則很容易到達臨界量,從而進入臨界模型的困境。

說回火鍋,火鍋由于店大、成本高,其擴張速度遠不及鹵味小吃店和甜飲品店,站到臨界量的角度來看,這反而是件好事——火鍋人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打磨門店模型和優化流程,有足夠的時間去對抗熵增和進行內卷。

  鹵味小吃的短暫失利,對鹵味火鍋影響不大,但結果卻對火鍋人有很多啟示。

第一、品牌不要走直線式擴張路線,而應是螺旋式的迭代擴張,目的是不斷延長臨界量到達的時間。

  第二、開新店之前,做好市場調研,選址要選在臨界量以內的位置,你需要關注客流與餐飲品類的鏈接情況。

第三、不可矯枉過正,為延長臨界量的到達時間,而創造一些莫名其妙、沒有認知的品類,因為這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和資金去教育市場,而顧客還有可能不認。

  寫在最后

  歷史書上常寫,當一個朝代臨近結束時,會生出很多亂象。

比如,奸臣當道(管理不善)、民不聊生(產品落后)、機構臃腫(工藝低效)、國庫空虛(利潤巨損),再加上水災、旱災或蟲災(惡劣環境),朝代就會走向滅亡。

  人們往往稱之“氣數已盡”,實質上,是這個王朝到了“臨界量”。

當然,歷史上也不乏力挽狂瀾的猛人,諸如管仲、霍光、謝安、郭子儀、張居正等等,他們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延長了王朝到達臨界量的時間。

  吾輩難比歷史英杰,唯有不斷修煉和成長、努力卷著向前走,才有一線生機。

  本文轉載自火鍋餐見,作者:張冬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標簽:

食品安全網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葉大寶:“數”制大飯碗“鏈”接預制菜

下一篇:有圖有真相!2000多年前的山東燒烤和現在如出一轍

相關推薦
  • 新春將至,鍋圈食匯預制菜持續升溫
  • 餐飲怎么做?難做?沒搞懂這5點,千萬別做餐飲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