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通冷鏈副總裁楊帆:深度解讀小票零擔全程冷鏈網絡化解決方案1
文/本刊記者 隋秀勇
在不久前閉幕的2022年中國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中通云冷網絡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簡稱“中通冷鏈”)宣布了起網一年來的最新“戰果”:截至7月31日,中通冷鏈全國已設立網點1200+、覆蓋區縣1300+、分撥中心36個、路由數量900+,中轉分撥冷庫面積達10萬+、冷鏈干線車輛200+、冷鏈城配車輛2000+。同時,中通冷鏈還發布了小票零擔門到門全程冷鏈網絡化解決方案(以下簡稱“小票零擔解決方案”),這也是中通冷鏈下半年重點工作之一。
起網一年來,中通冷鏈鋪網速度令人咋舌。9月8日,《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記者對話中通冷鏈副總裁楊帆,她介紹了中通冷鏈起網一年的各項成績,并闡釋了從追求網絡規模向提升網絡價值和服務品質轉型背后的商業邏輯。
起網一年的成績與挑戰
CLPMA(《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7月底,中通冷鏈召開的2022年中網絡大會會議,總結起網一年以來的各項成果和存在的問題。請介紹一下這方面情況。
楊帆(中通冷鏈副總裁):中通冷鏈起網一年來,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初步完成全國網絡建設。從去年4月初啟動全國招商加盟直至去年7月底,中通冷鏈開放了除新疆、青海、甘肅、西藏外的所有以省為單位的網絡;從去年8月初至今年7月底,中通冷鏈構建起了全網運配流通的網絡模型,這為提供小票零擔門到門全程冷鏈物流產品奠定了基礎。目前中通冷鏈的地級市網絡覆蓋率達到67%,網點數量從起網初期的360余擴展到1200多個。
二是強化服務能力。為了降低疫情對冷鏈食品流通的沖擊,中通冷鏈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上海疫情管控期間,在市商務委的領導下,通過冷鏈物流作業的轉換節點,以換柜的方式實現貨物的流通,保障客戶業務的正常運營。
過去的一年,整個生鮮供應鏈的扁平化趨勢在加快,連鎖餐飲品牌也在加速向三四線城市擴張與下沉,預制菜的迅速崛起成為這個趨勢下的一種現象級的存在。這個變化與我們起網之初對預判是一致的。
與傳統冷鏈零擔網絡是建立在專業市場之間的不同,我們的網絡是更廣義的,是能夠實現門到門的,正好能夠滿足生鮮流通變化的需求。這反映在我們承運的單票貨物重量越來越小,從超過2噸下降到不到200公斤,自提比率從超過6成下降到不到15%,小批量、多批次、門到門的小票零擔市場需求在快速增加。
市場的變化,即證明了我們方向的正確,同時也對網絡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在我們的網絡覆蓋所及的區域,很多傳統意義上的非產糧區的出貨量在快速增長。因此,我們一方面在擴大網絡寬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加大各地車輛和路由方面的投入,為客戶提供準確、安全、及時的服務。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和數字化應用。第一,啟動半自動化分揀設備的設計與應用;第二,在先進設施設備投入的保障下,不斷優化作業流程,實現標準化操作,提高操作效率;第三,研發去冷媒化包裝材料,使包裝既能夠保冷和延緩失溫溫度,又能減少客戶在包裝和冷媒上的投入,降低客戶成本。我們自主研發了智能保溫箱,實現最后一公里的溫度可控可視,并以此為核心設計了末端派送解決方案。因為末端失溫造成的貨損減少了,客戶體驗提升了,我們的客戶的銷售模式更豐富、銷售區域更廣大。
四是明確了“小零擔、大網絡”的發展路線。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冷鏈物流網絡平臺企業,從而實現讓冷鏈無處不在是我們的遠景。通過一年的實踐,我們明確了以“小零擔、大網絡、門到門、全程冷鏈”為接下來的發展路線,全網上下對于業務開展和網絡建設的目標更聚焦、更清晰。
CLPMA:這一過程中在運營方面有哪些難點?中通冷鏈是如何解決的?
楊帆:目前,冷鏈物流行業有兩大挑戰。首先是缺乏統一的、能夠形成共識的溫控標準。傳統冷鏈物流服務是分段式的,涉及攬收、存儲、干線運輸、末端配送多環節、多主體操作,在末端為了降低成本,又經常采取共配的方式。這種運營模式的特點,客觀上造成很難形成可執行的標準(國家強標)。沒有標準,冷鏈物流全鏈路溫控就只能是個理念。
其次是包裝標準不統一,物流供需雙方對包裝技術不了解。貨物品類不一樣,包裝標準亦不同,同時,擺放方式也影響包裝效果。比如說,三層的瓦楞紙豎著擺放在箱體內具有最大承載力,而部分客戶習慣于橫著擺放在箱內,且沒有填充物,這導致在運輸過程中重貨疊加會破壞包裝,再加上溫差,增大貨物軟化的可能性,進而大大增加了失溫的風險。
這兩個問題,既是標準的問題,也是實操的問題,可以說是實現全程冷鏈的基礎問題。首先,我們從一開始就強化企業內部對溫度的管控,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標準,同時通過加大全流程全鏈路的信息化建設,實現對溫度的全程時時監測、預警和介入控制,客戶也能夠實時掌握全流程的溫度。在包裝方面,我們成立了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包裝管理中心,重新按產品品類建立包裝標準和包裝解決方案。中通冷鏈基于包裝材料自身特性,研究新型的包裝材料;創新可行的集包方案、裝卸模式和標準,以降低冷鏈物流全鏈路中產生的貨損和失溫,進而提升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
聚焦小票零擔解決方案
CLPMA:此次推出的小票零擔解決方案主要針對哪類細分市場的哪些需求?
楊帆:概括的說,小票零擔適合于所有嘗試改變傳統商貿流通模式,希望建立更扁平、更有彈性供應鏈模式,縮短與終端消費者距離、建立更深度品牌認知的客戶。從目前的存量市場看,至少包括四類客戶:一是水果電商客戶,支撐其為客戶提供一件代發的服務,使其能為更大區域的消費者提供更好體驗、更安全的基礎農產品。二是商超、便利店、連鎖餐飲、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新零售客戶,通過彈性供應鏈支持其面對市場需求和競爭的變化。三是預制菜平臺用戶,預制菜這種產品本身就需要多頻次的小票冷鏈零擔,同時在市場發展的早期,市場需求的非線性變化(不可測性),更需要小票零擔的物流服務。四是正在轉型的傳統食品企業,小票零擔可以幫助這類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分銷商體系對改革的制約。
CLPMA: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小票零擔解決方案有何獨到之處?最大優勢是什么?
楊帆:該解決方案有五大優勢:首先是服務范圍優勢,我們是網絡化解決,而不是傳統的專業市場專線化解決,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方案是更廣泛地服務于流通、服務于流通變革;其次全鏈路溫度可控,一旦貨物進入中通冷鏈網絡,收轉運排都是統一標準執行,并處于時時監控下;第三是時效穩定,整個鏈路都有明確的時間標準,特別干線是定時發車固定路由,這是傳統零擔做不到的,這就保證了時效的穩定性;四是高性價比;五是履約承諾的全鏈路服務能力。
CLPMA:為何將“聚焦小零擔、大網絡、門到門、全程冷鏈”,作為中通冷鏈接下來的發展路線?
楊帆:疫情之前,整個行業更多關注的是大票零擔和貨物重量。而如今,中通冷鏈的貨物重量在快速增長的同時,票數增幅實現月均同比增長200~300%,且單票重量從2噸降到200公斤,其中單票重量100公斤以內的貨物占據相當比例。
而且,疫情改變了整個零售端口,大量零售平臺、傳統零售商都在改變自己的零售方式,半成品和預制菜的流通規模日益增加,這對貨物始發地和末端提出了更高的倉內加工需求,貨物從大票向小件轉換,催生了貨物快速流通的需求。
中通冷鏈正是基于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聚焦小票零擔解決方案,品牌方可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生產,從而真正降低庫存周轉成本,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同時也可降低因終端客戶需求預測不準而產生的無效調撥以及多個環節供應商的管理成本。這也可以進一步體現中通冷鏈的網絡和服務的價值。
CLPMA:這是否意味著中通冷鏈進入精益化發展階段,從追求網絡規模向提升網絡價值和服務品質轉變?最大挑戰在哪里?
楊帆:首先,還不能說我們現在就進入了精益化發展階段。我們非常重視標準、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但是目前階段,中通冷鏈從戰略上依然是處于網絡建設階段。大網絡既是小零擔的支撐,也是小零擔這個需求的必然要求。
同時,網絡建設也有質和量的互動關系,我們目前的重心在于全面提升網絡質量、網絡價值,我們的能力要跟上網絡擴張的節奏,才能讓網絡更健康地擴大、做密、實現縱深。
最大挑戰是創新。從經驗來看,快遞網絡的規模化裂變是伴隨著我國互聯網的超高速發展而實現的。目前,國內冷鏈物流市場雖然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受制于冷鏈物流供給不足,市場需求遠沒有充分釋放,市場空間沒有達到足夠吸引人的規模。還需要通過組織創新,在實現產能的同時保證服務;還需要通過運營創新,在保證服務的同時保證成本可控;還需要通過市場創新,在保證既定路線下,讓網點有更強的活力,等等。我們需要戰略部署和戰術創新并舉,而這種部署和創新都是沒有經驗可借鑒的,都需要中通冷鏈摸著石頭過河,在戰略必要性、戰術可行性以及市場需求標準性之間尋找動態平衡,其難度可想而知。
說到創新,冷鏈人才短缺也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以前,冷鏈物流行業需要的是偏重于運營型的人才,而我們不僅需要運營、網絡型、技術型,還需要更多的平臺及互聯網思維的綜合型人才。以前冷鏈物流側重于合同物流,未來的網絡化冷鏈是開放式第三方服務,需要對冷鏈相關行業的現狀和發展有清晰的認知和更深刻的理解。
在以上兩個前提下,我們有決心去鍛造中通冷鏈能力的同時,也將致力于為冷鏈物流行業輸送出更多的人才和創新模式,甚至協同行業伙伴共同完善我們當前的各項標準,為整個冷鏈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和應盡的責任。(本文刊載于《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2022年第18期)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