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生鮮供應2.將成菜籃子工程新基干
3月13日電 隨著城市精細化、標準化管理需要,及居民消費趨勢更迭,原有粗放生鮮供應面臨業態升級壓力,生鮮市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百姓“菜籃子”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政府重要民生工程。 在民生獲得感案例研究中,零點有數聚焦百姓菜籃子工程,以數據研究發現老百姓消費態勢。研究發現,老百姓對生鮮消費的需求呈現出高便利和高品質兩個特點,而且實際生活中,廣大老百姓依然買菜難。 涉及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居民消費趨勢變化,那么線下生鮮渠道如何承擔老百姓“菜籃子”重任?零點有數試圖從研究中的各個方面,結合專家采訪,拋出一些實體生鮮網絡建設思考。 買菜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老舊小區居民生鮮日均消費量為3444.6噸/天,而規范化供給量僅為2496.9噸/天。由于居民生鮮日均消費量為實際消費,可推測消費量與供給量的差值主要由非規范化供給端所供給(如自發形成的菜市場、早市、游商等),達到947.7噸/天,占居民日均需求量的27.5%。 城市中心東部區域,小區密集,生鮮需求量領先于其他區域,然而供需差異卻也最大。由于老舊小區沒有配套規劃,并沒有社區菜站等底商預留在這個區域里,非規范化生鮮供給所占比重也最大,占居民消費量的33.9%。 綜合全北京來看,生鮮荒漠也主要集中在三環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陳立平教授認為,目前房價高企,城市功能被迫疏解,在買菜等生活便利性上,壓力更大,老百姓呼聲很高。而生鮮供應,事關百姓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是需要切實解決好的一件大事。 電商勢猛,實體生鮮店依然是百姓菜籃子主力擔當數據中可以看到,在代表未來消費趨勢的年輕群體和高收入群體中,電商占比更高,比如線上生鮮的消費,一半由30歲以下人群產生,15k以上的收入家庭則貢獻了三成多。 雖然電商勢猛,但是老百姓的菜籃子這回事,通盤來看,實體生鮮店仍然是實力擔當。目前仍然是97.5%的居民最常通過線下渠道購買生鮮產品。市場預計到2020年,生鮮市場的線下交易,依然會占到7、80%。 陳教授認為在小家庭化和老齡化的趨勢下,加之飲食文化衰退,消費需求向不同程度的加工食品轉型,這些趨勢和現象都無法單純靠線上渠道解決。 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提出的“云消費”時代,即提出社區服務要功能完善、服務便捷、流通安全,使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務可以在社區內得以高品質滿足。 消費升級,需要更豐富更新鮮的生鮮供應居民對生鮮的品質要求是一個大趨勢。生鮮各品類消費已經逐漸在普通家庭中普及,超過九成的居民半月內購買過水果和蔬菜,生鮮各品類的消費已經逐漸在普通家庭中普及。 蔬菜和水果是居民消費最重要的品類,消費量和消費金額均居居民生鮮消費前列,水產和肉禽的消費金額在居民日常生鮮消費總額中占比緊隨水果之后,成為居民生鮮支出的重要去向。 消費升級,不僅是生鮮種類多,陳教授強調,隨著居民消費趨勢的變化,也要在成品、半成品等類型上豐富。 高品質高便利的生鮮消費趨勢,市場亟需連鎖化網點研究區域內1559個終端供應方,生鮮銷售面積總計39中國方米,傳統菜市場作為最大的生鮮供給終端,占比過半。菜市場通常占地面積大,很難密集布點,無法滿足高品質、高便利的生鮮消費趨勢。 賴陽院長提到的小微零售業優勢之一,即可以通過高密度、短距離,大大提升便利性,也符合此次研究的數據發現。但賴陽院長也強調,伴隨消費升級、人口結構變化等趨勢,小微零售業要升級,要做2.0版。 線下零售業受電商沖擊不小,小微零售業態卻也實現領先行業的增速,具體到生鮮銷售,則是公認的不好做。研究數據發現,非連鎖企業生鮮年均銷售額為27.8億元,占生鮮供給總額58.3%,而非連鎖企業年均銷售量卻為71.6萬噸,占生鮮供給總量78.6%,非連鎖化經營效益不佳、盈利能力有待改善。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