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果蔬冷鏈物流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
摘要:我國是果蔬生產大國, 果蔬具有易腐性, 加之流通環節多、冷鏈設施不完備等諸多原因, 導致果蔬的流通腐損率非常高。采用冷鏈物流可以有效地降低果蔬的流通腐損率、減少物流環節的消耗。目前, 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 流通腐損率很低, 但我國果蔬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比較滯后, 冷鏈流通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發展果蔬冷鏈物流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本文研究了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 對各地區果蔬冷鏈物流現狀進行了匯總, 提出了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對策和建議。
冷鏈物流是指從生產、貯藏、運輸、銷售, 直到最終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使易腐、生鮮食品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 保證食品質量, 減少食品損耗的特殊供應鏈體系[1]。果蔬屬于易腐性的生鮮農產品, 在流通過程中極易受到儲藏和運輸條件的影響, 確保果蔬在采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 是保證果蔬的質量、減少損耗的有效方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促進農產品流通。在2009年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 明確提出要完善鮮活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和配送等冷鏈物流設施, 提高鮮活農產品冷藏運輸比例。2010年7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為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10年10月18日, 國務院出臺的《研究部署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政策措施》, 強調加快實施《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加強產地蔬菜預冷設施、批發市場冷藏措施、大城市蔬菜低溫配送中心建設, 加強鐵路冷藏運輸設施建設等。
基于國家重點支持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的大環境, 國內學者也加強了對果蔬冷鏈物流的研究。如李玉萍等[2]研究了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對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的需求進行了預測, 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人才培養、加快信息化建設等促進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對策。蘇國賢等[3]針對蔬菜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全程冷鏈運輸等問題, 提出應當發展第三方蔬菜冷鏈物流、構建蔬菜冷鏈物流信息平臺。李永開等[4]通過對壽光蔬菜產業的SWOT分析發現其優勢明顯而冷鏈體系不足, 建議通過發展MAP保鮮技術、建設多溫共配等措施提升壽光蔬菜的冷鏈物流水平。覃毅延等[5]、劉翠娟等[6]、方桂芬等[7]分別研究了廣西、河北省和河南省的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提出了完善果蔬冷鏈物流網絡、提高果蔬冷鏈物流主體的組織化程度、推進多種冷鏈模式、實施共同配送等建議。劉燕群等[8]結合海南省熱帶果蔬生產、流通的現狀, 提出了構建農合組織+批發市場、龍頭企業+農合組織等3種海南省熱帶果蔬冷鏈物流發展模式。洪衛[9]以壽光蔬菜冷鏈物流為例, 研究了山東省果蔬冷鏈物流現狀, 提出了規范果蔬供應鏈節點經營模式、加大技術投入、加強質量安全控制等發展對策。鄭端[10]研究了陜西省果蔬冷鏈物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如基礎設施落后、標準體系不健全等, 提出了加強冷鏈物流先進技術推廣、加強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等建議。
綜上所述, 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省份或地區, 沒有對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進行全方位、統籌性、系統化的研究。鑒于此, 本文通過對我國果蔬發展格局、果蔬冷鏈運輸現狀的研究, 對我國在果蔬冷鏈物流建設中的探索和措施進行了系統化的匯總和分析, 為果蔬冷鏈物流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也對我國今后果蔬冷鏈物流的發展提出全局性的意見和建議。
1 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我國是果蔬生產大國, 2012年, 我國蔬菜、水果產量均居世界第一。由于缺乏高效、實用、節能、安全的果蔬保鮮技術和裝置, 尤其是缺乏產地預冷裝置和冷藏運輸設備, 我國80%以上的果蔬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 導致果蔬的采后損失嚴重。我國每年約有1.3億t的蔬菜和1200萬t的果品在運輸中損失, 腐爛損耗的果蔬可滿足近兩億人的基本營養需求, 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50億元[11]。
我國現代果蔬冷鏈物流技術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我國果蔬冷藏運輸率為15%, 冷鏈流通率僅為5%, 而歐、美、加、日等發達國家蔬菜、水果冷鏈流通率均達到95%以上[12]。由于起步晚、基礎差等原因, 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的建設相對滯后, 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果蔬產量的冷鏈需求??梢?, 加快果蔬冷鏈物流建設已經成為關系國民經濟建設、關乎百姓生活質量的重大課題。
1.1 我國果蔬產業的發展格局
我國水果、蔬菜的種植面積、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 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果蔬第一生產大國主產區在山東、河北、河南等省份[13]。
為提高果蔬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我國采取扶優扶強的非均衡發展戰略, 重點發展優勢產區、培育優勢產品, 其中, 明確長江中上游、贛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閩西粵東為柑橘的三大優勢產區;渤海灣、西北黃土高原、黃河故道和西南冷涼高地為蘋果的四大優勢產區[14]。從20世紀80年代實施“菜籃子工程”以來, 蔬菜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基本形成了華南冬春蔬菜、長江中下游冬春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等八大蔬菜重點生產區域。全國蔬菜產業的優勢區域布局也初步形成了沿交通動脈 (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 發展大宗商品菜和特色蔬菜的內銷基地;沿海沿邊地區 (即沿海出口蔬菜帶和黑龍江、新疆、云南) “一帶三片”的蔬菜出口基地[14]。
我國果蔬產品消費主要集中在山東、廣東、四川、北京、上海等地[13]。果蔬的短距離流通主要以大中型城市為中心, 周邊果蔬向其匯集;長距離流通以產地為中心, 向全國主要消費地流通。作為果蔬生產和消費集中地的果蔬批發市場, 是果蔬產品的主要流通環節之一。中國最具規模的果蔬批發市場有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廣州江南批發市場、成都龍泉聚和 (國際) 果蔬交易中心等, 這些批發市場是全國重要的果蔬集散地, 果蔬銷售輻射全國各大城市。
1.2 我國果蔬冷鏈運輸的發展現狀
公路和鐵路是我國果蔬冷藏運輸的兩種主要形式。截至2009年底, 鐵路運輸中果蔬的冷鏈運輸只占果蔬運輸總量的25%;在公路運輸中, 果蔬的冷鏈運輸僅占果蔬運輸總量的10%。據統計, 截至2012年7月, 我國有保溫車約3萬多輛, 美國20多萬輛, 日本12萬輛左右。中國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左右, 美國為0.8%~1%, 德國等發達國家均為2%~3%[12]。
據統計, 全國每年由鐵路調運的易腐貨物約1000萬t, 其中能保證用冷藏列車運輸的貨物只占25%;用于公路調運冷藏保鮮車總量僅5萬輛, 公路冷運易腐食品也不足運輸總量的20%;水路冷運能力更顯不足, 全國各型冷運船只僅200余艘, 總容量10萬t, 易腐貨物冷運量僅占全年水運總量的1%, 因此, 除出口果蔬基本做到冷藏運輸外, 國內的果蔬流通基本是常溫運輸[14]。
表1 2010~2015年我國果蔬產品冷鏈流通運輸量統計及預測Table 1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of Chinas cold chain circulation transport statistics and forecast from 2010 to 2015
2010~2015年我國果蔬產品冷鏈流通運輸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2010~2013年我國蔬菜、水果的產量逐年增長, 這與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業產業、農產品流通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在各項政策良好的情況下, 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的果蔬產量還有增長的空間。然而, 與日益增長的果蔬產量相比, 我國的果蔬冷鏈流通環節十分薄弱, 雖然果蔬的冷鏈流通量在以每年近30%的比例增長, 但每年的果蔬產品冷鏈流通率還是不到總產量的20%, 這與發達國家95%的果蔬冷鏈流通率相差甚遠。發展果蔬冷鏈物流仍然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這不僅關系到產品質量和國民食品安全, 更是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2 國內果蔬冷鏈物流建設的成績
響應國家對冷鏈物流的支持, 我國部分省市在果蔬冷鏈物流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上海市:上海市在果蔬冷鏈物流標準化的探索上, 走在全國的前列。早在2007年8月, 作為國內第一個食品冷鏈物流的地方標準, 上海市《食品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規范》就通過評審, 并于當年10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在冷藏運輸中, 速凍蔬果廂內溫度應保持在-18℃以下;冷藏蔬果視品種、運輸距離不同而異, 廂體內溫度在1~10℃。
天津市:已建設標準化菜市場330個, 同時建設、改造和提升全國標準化示范菜市場35個。為引導強化菜市場管理, 加強日常監督, 天津市還制訂出臺了《天津市菜市場管理辦法》, 對食品檢測制度化管理。下一步, 天津市還會引導支持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絡、安全監控、加工配送及冷鏈等6大公共服務功能設施建設。據統計, 2012年, 天津冷鏈物流行業現有冷庫庫容約百萬t。其中, 萬噸庫容以上的冷庫15座, 配送主體和網點健全。
山東省:山東省果蔬冷鏈系統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該省立足自身蔬菜物流特點, 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經驗, 進一步完善蔬菜冷鏈物流系統。積極應用物流信息技術, 例如使用RFID技術控制冷藏溫度, 改造和提升蔬菜冷鏈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同時, 在蔬菜供應鏈上, 通過源頭到最終產品零售多部門、跨行業的食品安全檢測與監督, 最終實現冷鏈物流全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與管理。山東省鐵路、公路及港口具有天然優勢, 為果蔬冷鏈物流發展奠定了基礎。到2015年政府規劃培育壯大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冷鏈物流龍頭企業, 建成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 建設肉類、水產品、果蔬等國家和省里重要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 加快發展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商貿流通企業、食品加工或經銷企業為主導的專業化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上下游銜接、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標準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水平顯著提高, 果蔬冷鏈物流進一步發展, 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5%、35%、41%以上, 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5%、55%、70%左右, 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3%、6%、8%以下。
黑龍江省:黑龍江省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及技術逐步完善, 農產品冷鏈物流運作模式逐步增多, 冷鏈物流步入快速發展新階段。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出現, 使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增長。截至2010年底, 黑龍江省有冷藏庫近400座, 冷庫總容量約為62萬t, 其中高溫冷藏庫、低溫冷藏庫和凍結物冷藏庫的比率分別為40%、45%和15%。冷藏運輸工具主要是冷藏車, 數量約為415輛, 冷藏容量約22萬t。目前建成的冷庫大部分是以土建為主, 氣調庫所占的比例不高, 冷庫規模相對較小, 絕大部分庫容都約在1000t以下, 而1000t以上的中型冷庫比率約為30%。
山西省:目前, 山西省已建成了兩大物流園, 分別是山西晉潤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和大同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冷鏈物流園。山西晉潤現代農產品冷鏈物流園主要提供農產品冷藏、保鮮、恒溫、速凍、交易、加工、配送等冷鏈物流服務。該物流園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轉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大同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冷鏈物流園是華北地區除北京外的最大農產品批發冷鏈物流園。據了解, 大同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冷鏈物流園年交易總量約280萬t、年交易總額約60億元。大同市臨近內蒙古、陜西、河北, 具有絕對的區位優勢和農產品資源優勢, 該物流園的建成將對促進山西省農業結構調整、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和解決農產品賣難, 對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廣西省:南寧市鼓勵配套建設冷藏保鮮和流通加工設施, 實現“菜籃子”產品采后快速預冷、商品化加工處理和上市旺季入庫冷藏保鮮。2013年12月11日, 中國首個全程冷鏈果蔬綠色專列在廣西百色市開通。作為“南菜北運”新線路, 該趟專列可暢通中國南北地區, 乃至中國、東盟雙向蔬果運輸。
云南省:從2011年底開始, 通過實施“南菜北運”現代農產品流通綜合試點工程, 財政專項資金以扶持云南省的特色蔬菜流通體系、冷鏈設備升級改造和生產流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為重點改造建成10個標準化產地集配中心和4個收購冷庫。除此以外, 云南省還通過支持建成“南菜北運”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 實現了產銷信息的無縫對接, 為供需雙方提供實時信息服務, 最終建立蔬菜現代流通網絡體系。
湖南省:十二五期間, 湖南省制定了冷鏈物流發展規劃, 規劃期為2011~2015年。“十二五”湖南省加強了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了一批設施先進、節能環保、高效適用的冷庫, 在重要農產品的主產區建立重點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 在大中城市周邊規劃建成了一批具有低溫條件下中轉和分撥功能的配送中心, 購置了一批冷藏運輸車輛, 大力培育了冷鏈物流人才。2008年湖南湘北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建成, 中心集農產品加工、冷藏、批發、配送、檢驗檢測和電子信息商務于一體, 以岳陽市為中心, 輻射湖南省的長沙、益陽、常德、湖北省的荊州、咸寧等地的40多個縣市區, 年農產品貯運、加工吞吐量60萬t, 年交易額將達10億元。該物流中心不僅是全省最大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 也是中南地區最規范的農產品冷鏈物市場之一;不僅為湖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和市場開拓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探索出了一種新的模式, 也將為湖南省現代農業、農產品物流業發展起到很好的示范、輻射和引領作用。
四川省:目前, 四川省的果蔬冷鏈流通率、冷藏運輸率分別為3%、15%。四川省正大力推進《“十二五”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實施, 力爭到2015年形成以“一核、三面、四帶”為基礎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布局, 將果蔬的冷鏈流通率、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18%、25%, 將果蔬流通腐損率降到20%以下。
河北省:在《農產品冷鏈物流“十二五”發展規劃》中, 河北省將在五年內建設四大冷鏈物流體系。據了解, 《河北省農產品冷鏈物流“十二五”發展規劃》是河北省有史以來編制的第一個農產品冷鏈物流專項規劃, 也是全省物流業重點專項規劃之一。該《規劃》提出, “十二五”期間, 全省將全力建設“一帶兩基地四體系”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即:環京津物流聚集帶, 以石家莊為中心的冀中南和以唐山為中心的沿海兩大冷鏈物流基地, 肉類、果蔬、水產品和加工食品四大冷鏈物流體系。河北省冷鏈物流體系將全面發展起來。其中, 石家莊將發揮國家二級物流節點城市作用, 圍繞果蔬、牛奶、豬肉等產品, 建設以石家莊為中心、輻射帶動邢臺、邯鄲、衡水、保定等地的冀中南冷鏈物流基地。
3 我國果蔬冷鏈物流發展建議
3.1 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良好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是提高果蔬冷鏈物流質量和效率的保障。冷鏈倉儲方面, 應當提高冷庫建設質量, 根據冷藏產品對溫度和濕度的不同要求, 分類分期進行更新和改造[15];為利于產品保鮮、確保產品質量, 應當建設產地冷庫和以分裝、加工為主的配送冷庫[16]。冷鏈運輸方面, 加大政府財政對鐵路、公路、水運等物流運輸設施的投入, 尤其是其中的冷鏈運輸設施和設備, 如:冷藏箱、冷藏車等。目前, 我國正大力發展高鐵物流, 將果蔬等新鮮農產品搭載高鐵進行快速、方便地運輸, 對提高果蔬冷鏈物流水平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3.2 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
一方面, 要制定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果蔬冷鏈物流標準, 包括技術標準、運作標準、工作流程、服務規范、行為準則、質量控制和質量評價方法等。另一方面, 要建立覆蓋冷鏈全過程的標準, 如:倉儲標準、運輸標準、裝卸搬運標準、流通加工標準、包裝標準、配送標準和信息化標準等, 將冷鏈保鮮技術應用在果蔬的分級、挑選、清洗、加工、包裝、預冷、冷藏、運輸和銷售中, 實現冷鏈物流各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 保證冷鏈物流“不斷鏈”。
3.3 建設低碳、文明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樹立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 推廣綠色包裝、低碳配送、綠色采購等生態物流, 是將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必然趨勢[17]。在果蔬等農產品的冷鏈物流中, 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 減少物流過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實現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是今后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3.4 加快信息化建設
加快果蔬等農產品的信息化建設, 建立有權威、信息量大、發布及時的全國性果蔬信息網[18], 實現果蔬等農產品信息的實時采集和傳輸。通過RFID、ERP、GPS/GIS、條碼技術、電子標簽等信息技術的應用, 對果蔬等農產品的冷鏈環節進行實時跟蹤與監控, 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存儲、產品可召回”的機制[19], 確保其冷鏈流通的質量, 降低流通環節的損耗。在談到食品可追溯問題時, 有專家分析說, 目前利用芯片等科技手段, 能對食品進行信息監控。如在農副產品加工出廠時就加入芯片, 運輸、儲存、加工等各個環節的溫度、濕度、時間、地點等都可以在芯片中進行記錄, 這樣做能對食品源頭進行追溯, 有效保證冷鏈食品的品質。
3.5 建立冷鏈物流監管機構, 加強流通環節的監控
國家應當成立專門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監管機構。建立規范冷鏈物流各環節的法律法規體系, 提高生產、加工、配送、中轉等流通環節的查驗和檢測能力, 提高政府監管部門的冷鏈信息采集和處理能力。提高合作和組織化程度[20], 充分發揮冷鏈物流行業組織和行業協會在政府與物流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完善市場準入制度, 強化政府對鮮活農副產品市場準入等方面的監管措施[20], 提高政府和行業監管水平, 使農產品冷鏈物流處于國家、行業和公眾的多重監督之下。
4 結語
綜上所述, 在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各項政策、法規相繼出臺并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 近年來我國果蔬冷鏈物流建設取得了諸多成績。然而, 我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仍不完善, 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標準也尚未與國際標準接軌, 物流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在加劇, 果蔬冷鏈物流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常麗娜 韓星
來源:中國果菜2015年02期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