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上海老字號中餐館往事,哪個是你最懷念的味道?
上海餐飲業歷史悠久,早在1260年南宋時,已有本地人開設便飯店。1843年開埠以來,國內外各色風味的飯店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許多耳熟能祥的上海老字號餐飲店就名列其中。今天一起回顧一下上海灘老字號中餐館的往事,看看哪個是你最懷念的味道吧~
上海酒菜業概覽
上海餐飲業歷史悠久,早在1260年南宋時,已有本地人開設便飯店。1291年,上海建縣,逐步發展成貿易港口和漕糧運輸中心,人口增加到20多萬,餐飲業也隨之興盛。明代,在蘇州河以北和徐家匯等集市地區,均有酒菜館開設。在城隍廟和十六鋪一帶商業區經營飯菜點心的飲食店攤增至百余戶。
1843年,上海開埠,萬商云集,經濟飛躍發展,飲食業發展更為迅猛。單就酒菜業而言,便從十六鋪、城隍廟逐步延伸到廣東路、福州路、浙江路、南京路、西藏路一帶,繼又發展到蘇州河以北天潼路、河南北路、寶山路。除本幫菜館以外,又增加了不少具有外地各幫風味的菜館?;諑筒损^其萃樓、大富貴、大中華等率先進入上海,繼之而來的是蘇州、無錫幫的“太湖船菜”,有大加利、大鴻運等,接著廣幫的杏花樓、新雅 、大三元、新亞大酒店等較早在滬經營。寧波菜館甬江狀元樓、四明狀元樓,四川菜館大雅樓、蜀腴、梅龍鎮,鎮揚菜館新半齋、老半齋,京幫菜館會賓樓、悅賓館,河南菜館梁園致美樓、厚得福,福建菜館小有天、天樂園,清真菜館洪長興、南來順,素菜館功德林、春風松月樓等等,也都先后來滬,競相經營。
20世紀初上海街頭的小吃攤。來源:Virtual Shanghai
20世紀20年代,市區約有300家酒菜館。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酒菜業已具有京、廣、川、揚、滬(本地)、蘇、錫、寧、 徽、閩、湘、豫、潮、杭、清真和素菜等16種中國地方風味特色。1937年后,酒菜館增至700多家。其中大店、名店多集中在今西藏路、北京路、延安路一帶。1942年1月,成立川幫菜館同業會,兩年后改名“上海區酒菜館同業公會”。
1932年的西藏路街景,圖中可見餐飲店林立。圖片來源Virtual Shanghai
為適應消費者需要,廚房業也有發展,除承包商店、工廠、洋行、錢莊等伙食,每天按時送飯菜上門服務外,還就店供應便飯小吃,承辦居民婚喪喜慶筵席或派廚工,帶上已初步加工好的原料、調料、餐具、工具等,上門服務。還出現為了客戶上門服務的包飯業廚房。
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酒菜館裝潢趨豪華,菜肴精益求精,金門、南國、康樂、南華、新華、紅棉、新都、大東、新雅、杏花樓稱為十大酒家。新開酒店競用“鴻運樓”“狀元樓”作店名。
解放之初,上海市區有酒菜館600余家,從業人員10000余人,營業額2000萬元。改革開放之后,允許個體、街道和各行業經營酒菜館,全市酒菜館共有753家,從業人員19144人。
1980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編印《上海指南》中的“上海市各地方風味名菜館一覽”表格。
1984年起,快餐業開始發展。1989年,第一家肯德基進入上海。1992年,全市酒菜業價格放開。當年市區有酒菜館6565家,從業人員65117人,營業額15.93億元。而在市場競爭力度不斷加強的大環境下,酒菜館的價格更趨實惠,本地市民外出就餐的次數也日益增加。
滬上九彩業老字號
老正興。創建于同治年間,本幫菜鼻祖。原名為"正興館",因冒名者甚多,遂改名為"老正興"。菜館以河鮮出名。名菜“下巴甩水”,用太湖烏青魚下巴嫩肉和魚尾做成,濃油赤醬,醇厚入味?!坝捅r”,用青殼大河蝦油汆至金黃,放調料煎熬,殼脆肉嫩汁濃味鮮。“青魚禿肺”,老正興獨創,用魚肝作菜料,烹制的魚肝,嫩如豬腦,整塊不碎,肥鮮非常。
老正興歷史照片,攝于1920年。來源:Virtual Shanghai
上海老飯店。本幫菜館,1875年,上海縣城舊校場路開業“榮順館”,1965年定今名。1978年,遷福佑路242號。以烹制河鮮和四季時令菜為主,擅長煸、燴、炸、蒸、糟,菜肴原汁原味,湯鹵醇厚,濃油赤醬??醇也恕翱廴z”刀工精細,火腿絲、雞絲、筍絲均勻,湯汁清冽,口味鮮美。
梅龍鎮酒家。川滬融合風味,創建于1938年3月,取名于古典京劇《游龍戲鳳》中的一面旗幡。原設在威海衛路,1942年遷南京西路1081弄22號。首創香嫩滑爽、清鮮醇濃的“海派川菜”,菜肴保持川菜酸甜麻辣五味特色,結合滬地口味,突出新鮮醇厚。
大富貴。徽菜館,初名“徽州丹鳳樓”,1881年開設,原址在老西門中華路肇嘉路(今復興東路)轉角處。1940年遷址中華路1465號,改名大富貴。名菜“鳳還巢”,用土豆絲、蝦茸、雞蛋等制做巢型,用熟雞蛋黃鑲入雞茸、蝦茸炸成虎皮蛋狀,放入巢內,形態逼真,風味獨特。
新雅粵菜館。創建于1926年,原名“新雅茶室”,原址四川北路虬江路口,1932年遷今址南京東路719號。菜肴品種多,新、奇、異,常年應市的有二三百種。名菜七星葫蘆鴨、八珍燴蛇羹、脆皮燒雞、焗釀禾花雀、冬茹燉乳鴿、五彩蝦仁、煙鯧魚、炒鮮奶、烤乳豬、冬瓜盅等。
新雅粵菜館舊影,來源Virtual Shanghai
潔而精川菜館。1927年在興安路創建,1958年遷雁蕩路82號今址。最初經營云南菜,1937年改營川菜。菜肴色艷形美,原汁原味。當家菜有干煸牛肉絲、干燒鯽魚、魚香菜苔、家常豆腐、生爆鱔片、毛峰魚片、陳皮牛肉、手抓川味雞、潔而精串烤等。
綠楊邨酒家。創辦于1936年,初以揚州菜點享有盛名。解放后,以一流的菜點和精湛的服務,名揚海內外。推出“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清鮮醇濃,麻辣見長”的特色菜肴。
揚州飯店。淮揚菜館,1950年,江西中路374號3樓開設“莫有財廚房”,烹菜講究選料、刀工,注重火候,原汁原味,口味淡雅清新,甜咸適中。1970年,改稱“揚州飯店”。名菜點有水晶肴肉、莫家干絲、龍眼火腿、清燉蟹粉獅子頭等。
燕云樓。由南華酒家創辦,初經營粵菜。1948年,轉營京菜。名菜有宮廷菜、仿膳菜、孔府菜,以烤北京填鴨聞名。90年代起,增設南北海鮮自選貨架,當眾加工烤鴨、上臺批鴨等。
功德林。素菜館,于1922年,在北京路貴州路口創立。揚州風味,選料精細,豆制品自制。仿葷食品形態逼真??谖肚宓Ⅴr嫩、爽滑。名菜有五香烤麩,素料清炒蝦仁、炒鱔糊、炒蟹粉、炒雞絲、糖醋黃魚、炒腰花、茄汁魚片、咕咾肉、三鮮魚肚等。
春風松月樓。素菜館,經營本幫素菜,兼融京、蘇、揚多方風味,大眾與高檔菜肴。名菜有羅漢齋,素料五香全鴨、走油蹄膀等。另有素菜包聞名。
春風松月樓舊影。來源:黃浦區檔案局。
其他餐飲行業老字號
除了酒菜業以外,上海餐飲業中的糕團、面團、粥、油餅饅頭、茶樓、熟水就都發展成為自然行業,各自組成同業公會。
糕團業
糕團業分蘇、寧兩幫。蘇式常年供應條頭糕、定勝糕、壽桃糕、蜜糕、赤豆糕等,冬春以糖年糕、豬油年糕為主,夏季以冷團為主,清明有青團,秋季有重陽糕。寧式有包餡熱年糕團,現做現賣,冬春以寧波年糕為主,夏有糖糕、冷麻團、油氽細沙糯米餃,端午有粽子。1943年,“上海糕團點心商業同業公會” 成立。
五芳齋點心店。1858年創建,以蘇式五色糕團知名,選用芝麻、玫瑰、桂花、松花、薄荷5種香料和糯米制成,所以店名取為“姑蘇五芳齋”。最興旺時五芳齋點心店在上海河南路、西藏路、蘇州等開設了五家分店。五芳齋用料講究,操作精細,糕團軟糯甜適中,“船點”形狀逼真,四季有應時品種。兼營面點、菜肴。
五芳齋舊影。1910年攝。來源:Virtual Shanghai
沈大成糕團點心店。1880年,在湖北路福州路口建沈大成粥店,1924年遷今址,改今名。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外形美觀。名點有粢飯團、方糕、條頭糕、壽桃糕、定勝糕等,太白拉糕色澤晶瑩如冰石,酒香濃郁,甜糯適口。兼營面點。
滄浪亭點心店。1950年,建于重慶南路122號,1957年遷老重慶中路淮海中路口今址。以經營蘇州特色面點、糕團,而被人稱為“上海姑蘇特色面點”、“糕團第一店”。深受上海人的喜愛,名噪海內外,早年京劇大師梅蘭芳演出結束后,也曾來他家食用。應時品種有春節糖年糕、百果松糕、豬油年糕,夏季茯苓糕、方糕、炒肉團子,中秋鮮肉月餅等。90年代,增加可可拉糕、白脫咸味糕、檸檬素油年糕等名品。面點以三蝦面、蔥油開洋面出名。
滄浪亭點心店舊影,牌匾上依稀可見“滄浪亭”三個字。
鮮得來排骨年糕店。云南南路38號,1951年設店。傳統工藝手工操作,做出的排骨年糕潔白細膩、鮮糯可口、肥而不膩。由于價廉物美、就餐方便,深受廣大食客的歡迎,遂以食客的贊語“鮮得來”引為招牌。
面團業
初有餛飩、湯團攤,攤主肩擔走街串巷。1928年,成立“楚北旅滬面業公會”,1930年改為“面團業同業公會”。
面團業分3幫?;諑陀袦珗@、各色澆頭面、湯炒面、餛飩等點心,湯團花紋粗,有芝麻、鮮肉、玫瑰、薄荷、豆沙、蝦肉等品種,個大、餡多、皮薄,吃口軟糯。湖北幫有湯團、陽春面、小餛飩、菜肉餛飩,湯團花紋清楚,皮薄、餡多,價格低廉。寧幫主要有寧波湯團,細巧甜香為特色。
喬家柵。有上海喬家柵和喬家柵食府。十大名點:湯團、擂沙團、粽子、貓耳朵、松糕、八寶飯、蝦仁月餅、香糟田螺、面筋百葉、三鮮碧子團。
1884年地圖上可見喬家柵的大致方位
四如春。1929年建,經營徽幫湯團、餛飩面食。湯團餡佳,加工精細,尤以芝麻湯團花紋細巧、甜香糯俱佳聞名。50年代,首創蒸拌面,以衛生出名。初在瑞金一路15號,后遷至今址普陀區石泉路近鎮坪路。
美新湯團店。在陜西北路105號,1937年建,經營寧波豬油湯團,光潔糯滑,皮薄餡足,入口即化。粽子、八寶飯也非常有名。
油餅饅業
油餅饅業經營的食品主要有兩類,一類以生煎、蟹殼黃、小籠包、湯包、牛肉湯等為主,為上海特色點心。一類以大餅、油條、豆漿、粢飯糕、油餅、脆麻花、老虎腳爪等為主,有南京、鎮揚、丹陽、鹽城、黃橋、泗陽、河南等派別。1951年,成立油餅饅業同業公會。
大壺春。1932年建,專營生煎饅頭、蟹殼黃、牛肉湯。饅頭圓整飽滿,包捏均勻,底板金黃,皮薄餡多。
四川路漢口路路口的轉角處的大壺春
吳苑餅家。1935年開設,經營蘇式酥餅、蟹殼黃、生煎饅頭,設電話訂貨、送貨上門業務。以蝦肉生煎皮薄、餡大、汁多、味香聞名。
王家沙。創設于1945年5月,地處南京西路王家厙(shè),經營各色中西點心及鹵味小吃。其蟹粉生煎饅頭、蝦肉餛飩、豆沙酥餅、兩面黃(炒面)有“四大名旦”的美稱。
南翔饅頭店。1900年開設長興樓,后改今名。蟹粉小籠形似寶塔,收口如魚唇,上桌時口溢蟹黃油,色香味形俱佳。
粥店業
粥店業主營白米粥、粥菜,兼營客飯、面點、豆漿,花色粥有雞汁粥、桂花赤豆粥、白糖蓮心粥、魚生粥、皮蛋粥等。1937年,成立“粥店商業同業公會”。
20世紀30年代上海街頭的流動粥攤
小紹興雞粥店。1941年在云南南路大東新旅社門口設小紹興雞粥攤,應市白斬雞、雞粥。1979年6月在云南南路恢復經營白斬雞、雞粥、全色血湯。1982年,恢復小紹興雞粥店。1984年,擴大經營面積,1992年翻建為十開間六層樓,改名小紹興酒家。小紹興的白斬雞是滬上名菜,選用特定雞場飼養的浦東三黃雞。雞皮金黃,肉潔白,皮脆肉嫩味鮮,肥而不膩,配有自制調料。
茶樓業
1855年,上海城隍廟湖心亭開設“也是軒”茶樓,后改稱“宛在軒”,俗稱“湖心亭”。1862年,在鄭家木橋北堍開設松風閣。1876年,福州路開設三層高的閬苑第一樓,1907年上??h城隍廟九曲橋旁開設春風得意樓,這兩處滬上最大的茶樓,均可容客千人以上。
春風得意樓舊影
1936年,單城隍廟地區就有茶館10家,且顧客各不相同——賞樂園以養鳥客為主,桂花廳以居民茶客為主,樂圃閬以賽璐珞、骨牌商茶客為主,東樓以攤販小商茶客為主,玉液春以工匠、貨郎茶客為主。1939年,天潼路703號東方茶樓業主發起組織“茶樓業同業公會”。
上世紀初茶樓內景。攝于1917年,來源:Virtual Shanghai
湖心亭茶樓。豫園路257號,豫園荷花池中央。上堂供應高檔名茶,下堂供應中檔紅綠茶,清晨供應大眾茶。
19世紀末的湖心亭茶樓。來源:Virtual Shanghai
一樂天茶樓。原址在南京東路613號二樓,1917年建,設百余張茶桌。1966年改為飯店。
一樂天茶樓,約攝于二十世紀30年代。來源:Virtual Shanghai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