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供應鏈專題六】農產品冷鏈供應鏈優化之路該怎么走?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其中以種植業為主。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增長,消費水平也提高。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7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8%,頗受關注的食品價格上漲9.1%。其中,鮮果價格上漲39.1%,影響CPI上漲約0.63個百分點;畜肉類價格上漲18.2%,影響CPI上漲約0.75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上漲27.0%,影響CPI上漲約0.59個百分點);雞蛋價格上漲11.4%,影響CPI上漲約0.06個百分點;禽肉類價格上漲7.6%,影響CPI上漲約0.09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5.2%,影響CPI上漲約0.12個百分點。
在國內生鮮市場中,農產品是主要商品之一,消費者對購買的農產品新鮮程度十分重視。在這其中,農產品的物流運輸變得至關重要。農產品運輸要求高,冷鏈物流成為主要方式。但目前,國內農產品運輸在物流市場中占比并不大,利用冷鏈物流體系進行配送的更是少。
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一般而言,農產品供應鏈由5個環節組成:生產資料的供應環節、生產環節、加工環節、配送環節和銷售環節,每個環節又涉及各自的相關子環節和不同的組織載體。同時,相鄰節點企業間表現出一種需求和供應的關系,并把所有相鄰企業依次連接起來,由此形成了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網絡。
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表明,在其構建的過程中,總有一個企業或一類企業(生產商、供應鏈商、銷售商或中介組織)是供應鏈運行的主導力量,它們對供應鏈的各環節影響力最大。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由農戶、生產加工企業、批發市場、零售商以及消費者組成,其流程如下圖所示:
有數據顯示,中國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比率超過70%。
截至2016年底,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已超過4400多家,其中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市場1671家,全國有各類農貿市場2.7萬個。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4.7萬億元,同比增長8.8%,交易量達8.5億噸,同比增長5.1%。
然而由于存在供應商利用自身收購能力和議價能力迫使小農戶競相壓價、農戶與市場之間信息脫節,代理人機會主義傾向較大等風險,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前農產品賣難買貴的市場問題。
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特性
農產品本身往往具有鮮活性,其生產的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等特點也十分突出。同時作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農產品消費彈性小,具有消費普遍性的特點。正是由于這些特性,導致了農產品供應鏈不同于其他行業供應鏈。
1、參與者眾多
農產品供應鏈在產前、產中、加工、運輸、銷售和最終到達消費者的各個環節上都有眾多參與者。從價值流的角度考慮,價值創造過程中因為環節過多導致成本增加,直接影響了供應鏈總體利潤。同時,多環節參與也直接影響了成員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從而影響農產品到達消費者的最終時效。
2、農產品供應鏈節點間的銜接不暢
目前來說,農產品供應鏈交易成本相對較高,還未形成規模效益,因此在利潤分配上不利于企業之間形成供應鏈合作聯盟。同時,從信息流的角度考慮,供應鏈主體間的信息傳遞不通暢、不及時,最終導致節點間的銜接問題。
3、農產品供應鏈對物流要求較高
由于農產品具有鮮活性的特點和較高的質量要求,所以物流特別要求冷鏈物流,要求在整個運輸、倉儲過程中,做到不變質、不污染、不破損。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過精包裝、建設專業設備等方式來實現。然而由于農產品價格較低、體積較大,因此在物流成本的投入上受到極大限制。
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主要特點
1、建設成本高、規模大、專業性要求高、資產專用性強。由于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等物流環節均需專門的冷凍設施和設備,且冷鏈物流在設計與建設上復雜程度過高,從而導致冷鏈物流系統的建設成本高、投資的回報期長,甚至造成沉沒成本。
2、對網絡信息技術有一定要求。由于生鮮農產品的特性及冷鏈物流自身的較高要求,冷鏈物流必須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的整個生產流通過程進行多方位的監測跟蹤,才能降低產品損耗以保證其自身體系的高精益性和敏捷性。
3、各環節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由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多個環節主體功能各不同,且農產品要求更高的時效性,因而冷鏈物流各環節必須保障更高的組織協調性。
4、能耗控制要求程度高。冷鏈物流各環節都必須嚴格保障規定的低溫環境,故冷鏈物流是高能耗產業,所以冷鏈物流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先進技術降低能源損耗、降低企業成本。
5、風險高。不同于常溫物流體系,冷鏈物流的生產、加工和消費市場分布不集中,使其受市場供需及價格、氣候、交通、能源等客觀原因影響較大,因而造成冷鏈物流投資風險高,效益不穩定。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阻礙
農產品冷鏈物流完整流程包括生產、運輸、存儲、流通、包裝、配送、農貿市場、超市以及消費者。由于我國的冷鏈物流發展尚不完善,因而農產品冷鏈物流各個環節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運輸環節,存在的問題包括:一、缺乏產品質量檢驗的統一標準;二、冷藏設備過于陳舊,先進設備的使用率較低;三、冷藏技術落后及相應人才的專業素質低下,造成農產品損耗程度較大;四、優化交通運輸路線能力低,且可轉換性低。在運輸的裝卸過程中,農產品的機械化程度低,造成成本增加,降低流通效率,且裝卸過程中無法保證嚴格的低溫環境,這影響了產品質量。
在農產品的存儲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包括:一、倉庫與生產加工部門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增加了流通時間;二、倉庫的冷藏設備的技術水平差、容量小、能耗大,對環境污染嚴重;三、倉庫設備的自動化水平低,增加了人員管理成本;四、倉庫管理人員技術素質差,存在違規操作的現象;五、農產品倉庫的功能少,增值業務少。
在流通與包裝環節,存在的問題包括:一、生產制造環節無法保障嚴格的低溫環境;二、加工設施水平落后,加工效率低;三、廢棄物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四、包裝的保鮮水平低,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五、包裝的自動化水平低,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
在農產品的配送環節,存在的問題包括:一、產品配送的設備配置低,影響流通效率;二、配送環節的信息技術水平低;三、物流配送環節增值業務較少;四、配送的市場程度低。
農產品冷鏈供應鏈優化之路該怎么走?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使供應鏈的總體效益最大化,而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之間卻是相互獨立的。只有通過貫穿各環節節點企業的紐帶,實現供應鏈一體化,才能在交易成本降低的同時避免縱向一體化所造成的管理成本過高的弊端,最終實現該目標。
1、加強農產品+冷鏈的體系建設
在農產品運輸中,冷鏈物流在保證食品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易腐食品,通過冷鏈對冷藏溫度進行監控,以保證其品質的優良性和食用的安全性。
農產品+冷鏈的體系優化意義重大,尤其是在目前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滯后的狀態下。在農產品供應鏈徹底打通之后,食品安全追蹤溯源、標準化建設、運輸監管成了優化農產品供應鏈體體系最為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我國推動冷鏈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加快促進冷鏈物流健康規范發展,保障鮮活農產品和食品流通安全,支撐產業轉型發展和居民消費升級。構建“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對供應鏈試點城市優化發展提供新動力。
今年5月,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決定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锻ㄖ诽岢?,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現代冷鏈物流管理理念、標準和技術,建設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能力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配備預冷、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溫度監控等冷鏈設施設備,建立覆蓋農產品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
2、加強信息流+物流的整合
完善供應鏈上的信息平臺,強化倉轉配的大物流與平臺的信息共享,在信息流和物流上雙向流通,實現各環節的品質追溯、時效追溯、物流全程追溯,提高供應鏈總體效率。
3、技術流
考慮到農產品本身特性多樣,部分農產品已進入工廠化生產階段,在供應鏈各環節提高技術保障、標準化操作,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和物流廢棄成本。
4、新零售+新供應鏈
打造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實現訂單生產,減少供應鏈中間環節,降低供應鏈流通成本,提高供應鏈總體效益。
5、供應鏈金融+物流
以貼近末端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或銷售中心為交易核心,抓住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對資金的依賴,打造資金流、物流全封閉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實現各環節利益共享。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將近4萬億元,而整體社會物流總額達252.8萬億元,占比近1.6%。市場空間還很大。未來,農產品物流市場進一步開擴,同時也將為冷鏈物流市場打開更多需求。
冷鏈供應鏈,服務產業鏈。2019新時代冷鏈供應鏈論壇擬定于9月19-21日在重慶舉辦,主題為“裂變新冷鏈、賦能新物流”,歡迎報名參會。
精彩回顧
2019新時代冷鏈供應鏈論壇暨第44屆中國冷鏈物流萬里行重慶活動的通知
【冷鏈供應鏈專題五】餐飲供應鏈建設正聚焦的五大維度
【冷鏈供應鏈專題四】規模增長980倍!餐飲冷鏈供應鏈該如何發展?
【冷鏈供應鏈專題三】如何打造高質量高價值的生鮮產品供應鏈?
【冷鏈供應鏈專題二】冷鏈新時代:為何要構建全程透明冷鏈供應鏈體系【冷鏈供應鏈專題一】深度解析冷鏈供應鏈概念及特點,其優勢能否有效避免企業降低成本?
來源:網絡 中冷聯盟整理編輯發布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構建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網絡知識科普:黑洞和中子星誰才是最恐怖的天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