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孕育出的中國菜:老字號西安飯莊
有句俗話說,“華夏文明十年看深圳,百年歷史看上海,千年歷史看北京,五千年歷史看陜西”。
中自古帝王州,中國菜之母:陜菜
陜西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之地,歷時1000余年。由于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有利條件,使秦菜能夠博采各地的肴饌之精華,兼收各民族之風味,因而以菜式品種繁多,古色古香,千古風味而著稱。
陜西菜雖然沒有名列全國的十大菜系之一,但作為千年古都、歷史名城所在地,餐飲風格自成一體,是中國飲食的源頭之一。
盛唐時期是歷史上陜菜法杖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陜菜體系已趨于完善。不但品種繁多,而且烹調手法也多樣,這些技法,即使從今天的營養學的角度看,也是十分科學的,例如蒸、燴、氽、熗這些技藝,都有利于食物營養的保存。
如今的陜菜不僅能走在市井小道,也可登大雅之堂,其中大唐水盆魚翅、葫蘆雞、風味羊腱等名菜已經具備站在世界烹壇的高度和水準。
陜菜代表:西安飯莊
西安飯莊建于1929年,素以“陜菜正宗”、“陜西風味大全”聞名于世。
西安飯莊有馮克昌先生及當時西安的一些社會名流集資建成,位于西安市東大街,于鐘樓咫尺之距。最初定名為“西安飯莊”,并請清末軍機大臣趙舒翹的老師邢廷偉先生題寫了店名,抗戰中又請書法家岳生儕先生另書一匾。
西安飯莊曾接待過周恩來、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等愛國將領及老舍、劉青等文化名流。
早在1936年,周恩來便在西安飯莊設下“和平宴”用特色菜點,黃桂稠酒招待了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及抗日民主人士等,最終達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扭轉了時局。
西安飯莊的菜肴背后都有獨特的技藝。比如“溫拌腰絲”,被譽為西安飯莊獨擅其長的看家菜。
它選用的是陜廚尤其擅長的“熗”制的烹法,廚師不僅要將腰子片成薄如紙張的薄片,而且還要將這些薄片切成細絲,關鍵是不能出現連刀,斷刀。
菜肴制作要經過汆水,溫拌兩道工序。腰絲汆水的時間掌握最是精妙,時間過短,無法取出腥味,時間過長,不合乎脆嫩要求。拌時要將熱油潑在蒜泥上,快速蓋上蓋子,使蒜香與腰絲有機融合。
只有對于水溫和火候技藝的精準把握,才能達到腰絲脆嫩、口感清爽,同時又不會破壞菜肴的營養成分。
文化名片:西安飯莊
西安飯莊從1929年到今天,雖然有過數次波折,但值得慶幸的是,陜菜這根主線總算被保留了下來。陜菜即是城市文化的一張名片,也是百姓情感的歸屬,外地的人吃陜菜是了解一種文化,本地人吃陜菜是寄托一份鄉情,它的美妙滋味常常讓食客回味無窮,留下無盡念想。
更多中華老字號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于老號營。如有轉載,注明出處。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