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鏈物流公司上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11
先說下大背景,題主可略看
中國的冷鏈物流的前身主要是冷凍和冷藏服務,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肉禽類和水產類產品需要滿足市場的有序供應和淡旺季的調節,屬于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
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市場經濟,北上廣等大城市的相繼出現了的大型的連鎖商業超市,他們對產品的保鮮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進一步推進了冷藏鏈環節的進步。
而相較于國外19世紀中期興起的冷藏運輸,發展時間的差距決定了我們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態勢——初期起步的階段,有數據顯示,我國綜合冷鏈流通率在19%左右,不足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
國內外冷鏈發展對照圖從發達國家的歷史數據看,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的時候,冷鏈物流行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國在2010年正式突破人均GDP4000美元大關,這一年也被稱之我國的冷鏈元年。
政府政策大力推進,行業內部自我升級,下游需求企業逼冷鏈,可以說,我國這近十年在各個維度的合力推進下,有了較為長足的發展。具體可參考文章《中國冷鏈與餐飲行業的這些年》。
回到題主的問題,目前行業內冷鏈物流的商業模式可分為以下幾類:
以希杰榮慶等為代表的運輸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以太古冷鏈等為代表的倉儲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以北京新快線等為代表的城市配送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以鮮易供應鏈等為代表的供應鏈一體化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以招商美冷等為代表的綜合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以安鮮達等為代表的生鮮電商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以冷鏈馬甲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冷鏈平臺為為主的商業模式其中,從發展史上來看,可以歸納為四個大類:
生產商自建冷鏈部門獨立傳統物流企業轉型國外冷鏈巨頭與國內企業合資專業某類業務的新興企業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冷鏈物流企業的工作情況,大多企業應與普貨物流相當,只是工作環節中增加了冷藏冷凍技術的應用和運營管理,但如果是涉及到供應鏈層面的企業,可能會增加一些智慧物流、信息化等方面的具體工作。以鮮易供應鏈為例,鮮易供應鏈在信息化服務層面有獨立研發的PAAS平臺(主要是對接WMS、TMS、OMS等系統的冷鏈在線化服務平臺),平臺化、信息化的工作將與企業常規冷鏈業務深度結合,工作方面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了解的信息也將相對繁雜,對從業人員來講,需要從業人員比較高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順豐冷運和京東物流都是極具互聯網思維巨頭企業,近幾年雙雙進軍冷鏈行業,他們的加入將非常有可能改變整個冷鏈行業的新格局。
附圖:
冷鏈企業全國布局圖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