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脲嘧啶類藥物代謝和毒理學
硫脲嘧啶類藥物代謝和毒理學
[db:作者] / 2022-12-22 00:0019.1.2 代謝和毒理學
19.1.2.1 體內代謝過程
硫氧嘧啶類藥物口服吸收迅速,20~30min開始出現于血中,達峰時間為2h。生物利用度約為80%,血漿蛋白結合率約為75%。在體內分布較廣,易進入乳汁和通過胎盤屏障,但在甲狀腺濃集較多。主要在肝臟代謝,約60%被破壞,部分結合葡萄糖醛酸后排出,t1/2為2h。甲巰咪唑的血漿t1/2約為4.7h, 但在甲狀腺組織中藥物濃度可維持16~24h,主要通過尿液排出??ū锐R唑為甲巰咪唑的衍生物,在體內逐漸水解成甲巰咪唑后發揮作用,故作用緩慢,療效維持時間較長,t1/2約為9h。
19.1.2.2 毒理學與不良反應
(1)不良反應
1)變態反應
最常見,多為瘙癢、藥疹等,多數情況下不需停藥也可消失。少數伴有發熱。
2)消化道反應
有厭食、味覺減退、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
3)粒細胞缺乏癥
為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約0.3%~0.6%。一般發生在治療后的2~3個月內,故應定期檢查血象,若用藥后出現咽痛或發熱,應立即停藥進行相應檢查。特別要注意與甲亢本身所引起的白細胞總數偏低相區別。
4)甲狀腺腫
長期應用后,可使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顯著下降,反饋性增加TSH分泌而引起腺體代償性增生,腺體增大、充血,嚴重者可產生壓迫癥狀。
還可能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關節痛、頭暈頭痛、脈管炎、紅斑狼瘡樣綜合征;罕致肝炎、間質性肺炎、腎炎和累及腎臟的血管炎,少見致血小板減少、凝血酶原減少或因子VI減少。因該類藥物易進入乳汁和通過胎盤屏障,妊娠時慎用或不用,哺乳期婦女禁用;結節性甲狀腺腫合并甲亢及甲狀腺癌病人禁用。
(2)毒理學
1) 硫脲嘧啶
硫脲嘧啶對人體是一種可能的致癌物(Group 2B)。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硫脲嘧啶對人的致癌性,但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對實驗動物的致癌性。
小鼠的LD50為99.6mg/kg。口服硫脲嘧啶后,小鼠甲狀腺結濾泡細胞增生,肝細胞腫瘤發生幾率增加,在幾個品系小鼠中發現了甲狀腺腫瘤。魚中沒有發現明顯的致癌效應。貓、狗、猴中沒有足夠數據表明存在致癌效應。
硫脲嘧啶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應用,目前,沒有足夠案例或流行病學研究提供對人的致癌效應評估。美國和英國有關于使用硫脲嘧啶類藥物的女性甲亢患者的癌癥發病率群組分析報道。早期研究表明,接受藥物治療患者的惡性甲狀腺腫瘤的發生率要高于接受手術或131I治療的患者。后來又發現,只接受藥物治療的甲亢患者癌癥死亡概率有小幅升高,主要是口腔癌和腦癌,但沒有報告提供使用硫脲嘧啶類藥物的類型、數量和時間的信息。
遺傳毒性試驗表明不會造成培養的哺乳動物細胞DNA鏈的斷裂。
沒有繁殖毒性和致突變性試驗方面的數據。
2)甲巰咪唑
甲巰咪唑是一種可能的致癌物。
在小鼠2年飼養試驗中,飼喂甲巰咪唑的高劑量組發現了甲狀腺增生、甲狀腺瘤和甲狀腺癌。但沒有動物中甲巰咪唑半數致死量或半數致死濃度的信息。
兔子上沒有發現致畸效應。
甲巰咪唑會造成胎兒和新生兒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功能低下,皮膚發育不良。但沒有足夠證據表明具有致畸性。
19.1.3 最大允許殘留限量
硫脲嘧啶類藥物運用于食品動物,具有增進動物蛋白質代謝的作用,加強水分在體內保留而起到增重目的,曾被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使用。使用硫脲嘧啶類藥物后的肉食品,品質明顯降低;同時,導致該類藥物在食品中殘留,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歐盟最早禁止在食用性動物中使用硫脲嘧啶類藥物,并規定其最大允許殘留限量(MRL)為不得檢出(ND)。隨后,我國等許多國家也紛紛將硫脲嘧啶類藥物列入食用動物禁用藥物,并開展該類藥物的監控工作,研究開發殘留檢測方法。
上一篇:聚醚類藥物殘留分析技術——凈化方法
下一篇:硫脲嘧啶類藥物殘留分析技術——提取方法食品安全檢測服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