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路網絡體系劃分(奮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國家公路網)
公路作為最基礎、最廣泛的交通基礎設施,是銜接其他各種運輸方式和發揮綜合交通網絡整體效率的主要支撐,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公路網作為我國公路網中最高層次路網,具有全國性和區域性政治、經濟、國防意義,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著眼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作出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新階段國家公路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牢牢把握公路的基礎性定位,著力優化結構、強化功能、完善布局、提升服務,推進國家公路網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支撐。
一、公路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公路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網絡不斷完善,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干線為脈絡、農村公路為基礎的全國公路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公路網規模持續增加,2019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501萬公里,是1978年的5.6倍。公路網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底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達67.2萬公里,是1979年的57倍,占全國公路總里程的比例由1.3%提高到13.4%。
? 高速公路骨架逐步構建,顯著提升了綜合交通快速網服務效率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高速公路從無到有,規模從零到世界第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2013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0.4萬公里,首次躍居世界首位。2019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5.0萬公里。高速公路網絡服務覆蓋水平大幅提升,覆蓋了98.8%的城區人口20萬以上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連接了全國約86%的縣(市、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城市群已基本形成較為發達的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大大縮短了省際間、重要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大幅提升了綜合交通快速網服務效率。
? 普通國省干線網不斷完善,對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在多輪科學規劃的指導下,普通國省干線網絡不斷完善,通達深度不斷提高。到2019年底,普通國道網規模達到25.7萬公里,普通省道網規模達到約39萬公里,已形成廣泛連接全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重要鄉鎮、產業園區、交通樞紐及旅游景區的普通國省干線網。技術等級結構顯著改善,1981年國道網二級及以上公路占比僅為9.1%,到2019年全國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占比達到74.6%,東、中部地區接近90%。同時,普通國省干線的服務品質明顯提升,路況水平不斷改善,安全設施、便民服務設施等更加齊全,有效促進了沿線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
? 農村公路通達深度不斷提高,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
農村公路是覆蓋范圍最廣、服務人口最多、提供服務最普遍、公益性最強的交通基礎設施。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農村公路經歷了由少到多、由普及到提高、由低級到較高級的發展過程,農村公路的路網密度、通達深度、技術等級不斷提高,農村交通運輸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對解決溫飽、消除貧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發揮了重要的先行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超過150萬公里,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兜底性目標,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建制村為節點,遍布農村、連接城鄉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極大地改變了農村地區交通面貌,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公路發展要錨定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適應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更高要求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要求進一步完善公路基礎設施網絡,切實強化供給能力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同時,隨著消費不斷升級,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內市場內需潛力不斷釋放,保障各類要素在國內各區域間自由高效流動顯得尤為關鍵。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公路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運輸方式,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基礎和保障作用。這就要求扭住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進一步完善公路基礎設施網絡,暢通“大動脈”,提升區域間主通道能力,完善“微循環”,加強公路網絡對重要城鎮、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等經濟節點的連接,優化供給結構,切實強化供給能力,暢通現代流通體系和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助力筑牢國民經濟循環底盤。
? 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提升公路交通服務質量和效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人民群眾對運輸服務的品質要求也不斷提高,從“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舒心”“走得放心”轉變,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價值、快速化的貨運需求不斷增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交通建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運輸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要求在繼續加快完善公路基礎設施網絡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提供多樣化、人性化、高品質的公路運輸服務,提升對運輸需求的適配性,支撐現代流通體系構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要求強化科技賦能,加快數字化發展,推動發展動力升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兑巹澗V要》強調要注重科技賦能,促進交通運輸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掀起產業變革的浪潮,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層出不窮,數字化、信息化正與各行業深度融合,交通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技術不斷涌現。這就要求公路交通搶抓重要發展機遇,注重科技創新賦能,加快數字化發展,促進前沿科技與公路交通的深度融合,爭當新基建主力軍,不斷提高建設、管理、養護、運營的智能化水平,堅持走依靠創新驅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發展之路,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 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要求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設施安全水平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公路交通是國民經濟循環的動脈,是保障糧食、能源、礦產等民生和戰略物資運輸,維護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鍵環節,是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的關鍵保障。公路交通安全也與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統籌發展與安全,要求進一步強化國防通道布設,提高公路網絡系統韌性,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增強公路交通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時,牢固樹立安全至上的發展理念,加強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危橋(隧)改造工程和災害防治工程等建設,提升公路基礎設施安全水平。
?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要求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的公路交通運輸體系,促進公路交通運輸與自然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就要求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理念,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公路交通運輸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廣公路綠色建設和運營技術,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岸線等資源,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功能恢復,建設綠色循環低碳的公路交通運輸體系,促進公路交通運輸與自然和諧發展。
? 推進交通強國建設,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要求推動公路與其他運輸方式融合發展,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的整體效率
建設交通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新時代賦予交通運輸行業的歷史使命。《規劃綱要》提出“強化銜接聯通,提升設施網絡化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整體效率”;“促進交通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減少對空間的分割,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統籌考慮多種運輸方式規劃建設協同和新型運輸方式探索應用,實現陸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相互協同、深度融合”。推進交通強國建設,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迫切需要公路交通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統籌集約利用通道資源、優化通道能力配置,進一步提高與其他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轉換效率,推動各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促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合理銜接和高效運行。
三、準確把握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布局理念和要求,用足存量、做優增量,優化完善國家公路網布局
國家公路網作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國際間、區域間、省際和城際間的公路客貨運輸,主要聯結首都與各省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通達所有地級行政中心和縣級行政區,覆蓋重要交通樞紐、口岸、旅游景區和戰略要地,在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兼具骨干性和基礎性雙重功能。目前國家公路網在多輪規劃科學引領和有序推進下,基本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滿足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國防及人民群眾出行需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國家公路網主通道能力仍需提升、城市群地區互聯互通還需加強、路網覆蓋深度和網絡韌性有待提高、與其他運輸方式銜接協調還需進一步優化。
《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縣級節點有效覆蓋,有力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
優化基礎設施網絡布局,是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核心任務和重要支撐。《規劃綱要》對構建完善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提出了布局理念和要求,明確要以統籌融合為導向,著力補短板、重銜接、優網絡、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資源優化利用和增量供給質量提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連接全國所有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邊境口岸、國防設施、主要景區等?;緦崿F全國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上國道、30分鐘上高速公路。這為優化完善國家公路網布局提供了基本遵循。
? 暢通區域間、城市群間“大動脈”,有力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
公路交通是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隨著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深入實施推進,經濟和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大城市逐步集中,主通道和城市群等重點區域交通需求集聚趨勢將更加明顯。《規劃綱要》結合未來交通運輸發展和空間分布特點,提出按照“4極”“8組群”“9組團”之間的交通聯系強度,加快建設高效率的“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形成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以及連通國際運輸的主動脈。
在國家公路網中,國家高速公路側重于提供高效率、高品質的運輸服務,發揮“大動脈”和主干線作用,主要承擔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的快速客貨運輸需求。近年來主通道交通量持續快速增長,部分國家高速公路路段車流量已經飽和,擁堵現象頻繁,通行能力和運行效率亟待提高。優化國家公路網布局,要重點提升區域間、城市群間國家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和服務水平,強化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間國家高速公路的順直便捷聯系,進一步暢通“大動脈”,提升國家公路主通道的服務效率與應急保障能力,實現區域間、城市群間“多通道聯系”,交通繁忙、城鎮密集、人口集中地區“重要通道多路線”,空間聯系更加高效,有力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
? 提高城市群、都市圈地區網絡化水平,適應和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未來將構建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小城市—特色小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框架?!兑巹澗V要》提出要推進城市群內部交通運輸一體化和都市圈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構建便捷高效的城際交通網,基本實現城市群內部2小時交通圈,打造1小時“門到門”通勤圈。
要著眼于適應和引領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著力推進形成網絡更加完善的國家公路網布局。一是強化城市群內部重要節點間的聯系,增強城市群國家公路網絡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有力支撐2小時交通圈構建。二是要結合城市規劃和未來發展趨勢,著力完善中心城市國家公路網絡,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路網銜接轉換效率,高效服務都市圈1小時通勤需求。三是加強中小城市和縣城對外聯系,實現全國市地級行政中心和城區人口10萬以上市縣的縣級行政中心30分鐘上國家高速公路、所有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上普通國道,便捷服務基本覆蓋全國,極大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增強路網對旅游等新型消費的服務支撐,順應消費升級新趨勢
當前隨著消費不斷升級,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交通運輸對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旅游等新型消費的服務支撐效果明顯?!兑巹澗V要》在推動交通與旅游、現代物流、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國家公路作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要基礎,要順應消費升級新趨勢,推動國家公路與旅游業、制造業、商貿物流業等關聯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國家公路網與AAAA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重要景區以及重要產業基地、物流園區的有效銜接,全面支撐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拓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空間。
? 強化路網系統韌性和安全性,提高保障國家安全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安全是交通強國建設中重要的價值取向,《規劃綱要》從國家安全和系統韌性兩個方面提出了強化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安全保障能力的發展要求。要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形成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國家公路網布局。一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沿邊沿海公路布局,加快打造串聯沿邊沿海地區的國家公路通道,顯著提升快速機動保障水平,有效提高保障國家安全能力。二是要重點完善災害頻發、地理自然阻隔、迂回繞行嚴重區域的國家公路網絡布局,加快推進多通道、多路徑建設,強化國家公路網的系統韌性和應對各類重大風險能力,提高路網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按照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要求,統籌考慮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和綜合交通運輸整體效率,經系統優化和研究論證,到2035年,國家公路網規劃規模46萬公里左右,約占未來全國公路網的7.7%,這一比重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大致相當。其中,國家高速公路網16萬公里左右,由7條首都放射線、11條縱線、18條橫線及若干條地區環線、都市圈環線、城市繞城環線、聯絡線、并行線組成,較既有規劃新增2.1萬公里,基本實現90%的縣級行政中心30分鐘上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網30萬公里左右,由12條首都放射線、47條縱線、60條橫線及若干條聯絡線組成,較既有規劃新增3.5萬公里,基本實現全國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上普通國道。
四、強化融合銜接、注重創新驅動,統籌推動國家公路網高質量發展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規劃綱要》提出了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以及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國家公路網作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可達性最好、方便性最高、個性化最強的網絡,是銜接其他各種運輸方式和發揮綜合立體交通網整體效率的主要支撐,在做好科學論證、穩步有序推進規劃實施的同時,需要更加強化與其他運輸方式的一體化建設實施,更加強化與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更加注重依靠科技、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培育新動能,更加注重綠色集約發展和治理能力提升,堅持走依靠創新驅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發展之路。
? 強化國家公路網與其他運輸方式的一體化融合
立足公路技術經濟特征和與其他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推進國家公路網與其他運輸方式網絡的有機銜接、優勢互補和融合發展,提高綜合立體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整體性、協同性。一是加強運輸樞紐的一體化銜接。加強國家公路對鐵路站、機場、港口等樞紐節點的銜接,擴大鐵路、水運、民航運輸服務范圍,有力支撐“全國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建設。二是協同推進綜合運輸通道的一體化建設。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資源,開展重要的江河、海灣跨越通道以及特大城市、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區的公路與鐵路、軌道交通共用通道的規劃建設,探索綜合運輸通道線位、橋位資源集約利用、合理利用的模式和途徑,促進綜合交通線位、橋位資源共用共享。三是推動城市群道路網絡的一體化構建。加強國家公路與城市道路的高效對接,推動規劃建設統籌和協同管理,城區路段靈活采用、合理選用技術標準,繞城路段和穿城路段系統優化布局,減少對城市的分隔和干擾。
? 強化國家公路網與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一是在國家公路網布局規劃及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開展過程中,積極對接國土空間規劃,做好國家公路線位與“三區三線”的協調銜接,實現線位資源的有效預留。二是強化國家公路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國家公路對重要旅游景點景區的服務能力,豐富拓展國家公路服務區、沿線配套設施服務功能,注重與公路沿線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等融合設計。
? 更加注重依靠科技、數據等生產要素培育新動能
注重科技創新賦能交通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在國家公路上的深度應用。一是按照“系統謀劃、穩妥有序,試點先行、總結推廣,標準引領、產業發展”的方針,穩妥有序推進國家公路基礎設施智慧升級,大力發展“新基建”,打造技術可靠、運行安全、管理規范、服務優質的一流智慧公路設施。二是推動國家公路基礎設施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國家公路網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加快布局建設全方位公路交通感知網絡,構建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三是加強國家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數據、省際不停車收費系統數據、導航數據、手機信令等各類相關數據挖掘和融合應用,構建載運工具、基礎設施、通行環境有效互聯的交通控制平臺,提升數字化管控和科學決策水平。
? 更加注重綠色集約發展和治理能力提升
一是加強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挖掘存量資源潛力,提升設施使用效率,改擴建公路和升級改造工程要充分利用原有設施。推進科學選線選址,避讓基本農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高用地用海效率。二是加強國家公路沿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路域環境改善,將生態保護理念貫穿到公路規劃、設計、建設、養護和運營全過程,積極推行生態環保設計,推廣使用低污染、可循環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等,切實降低對生態環境影響。三是按照交通運輸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提升中央對國家公路的宏觀管理、專項規劃、政策制定、監督評價、路網運行監測和協調的能力和效率,加快建立健全以大數據、信用信息共享為基礎,以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為引領,全面適應國家公路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